(二)唐传奇
唐代传奇小说中大量采用佛教典故,除了著名的《法华经》《维摩诘经》外,《大般涅槃经》也是它们采攫资料的来源之一。如《续玄怪录》麒麟客条:
主人曰:“此乃仙居,非世人所到。以君宿缘,合一到此,故有逃厄之遇。仙俗路殊,尘静难杂,君宜归修其心,三五劫后,当复相见。夐比者尘缘将尽,上界有名,得遇太清真人,召入小有洞中,示以九天之乐,复令下指生死海波。”且曰:“乐虽难求,苦亦易遣。如为山者,掬土增高,不掬则止,穿则陷。夫升高者,不上难而下易乎?自是修习,经六七劫,乃证此身,回视委骸,积如山岳。四大海水,半是吾宿世父母妻子别泣之泪。然念念修之,倏已一世。形骸虽远,此不忘修致,其功即亦非远。亦时有心远气清,一言而悟者。勉之!”[29]
“麒麟客”原是一个道教求仙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王夐的仆人,勤劳能干忠诚,不求多余的酬劳,在雇主张茂实家干了五年后主动要求离去。临行当晚,王夐邀请张茂实去他住处一游。路上,王夐乘坐麒麟,张茂实乘坐老虎,二人越沟壑凌高山到了一座仙山。王夐的居处犹如仙境,张茂实情意高逸,完全不想人间之事了。接着王夐就说了以上一段言语,意思是:“这是仙居的地方,您有宿缘来此一游。可是仙俗道路不同,尘世和静修之人难以混杂,您应当回去修养慕道之心,五劫后,当再相见。而我尘缘将尽,上界有名,得遇太清真人,召我入小有洞天,以九天之乐指示我,又令我下指生死波澜。又说:欢乐虽然难以寻求,痛苦也容易打发。像堆山似的,掬土山就增高,不掬山就停止,穿它就透。登高的人,不是上难下易吗?从此修习,过六七劫,就能使此身证果,回头去看看遗留的形骸,堆积如山。四大海水,有一半是我旧世父母妻子儿女离别悲泣的眼泪。然而我一心一意修道,转眼已经一世。形骸虽远,依然不忘修致,其功就不会远。也时而有心远气清,一句而悟道的人。你努力吧!”文中“经六七劫,乃证此身,回视委骸,积如山岳。四大海水,半是吾宿世父母妻子别泣之泪”,其中骨山、泪海的比喻出于《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复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30]。此处是佛陀说法中所描述的世间众生历劫之苦,如果大家修行《大般涅槃经》,能书写、受持、读诵、解说、思惟其义,那么就算历劫都不会堕恶道。
《麒麟客》这个充满仙道色彩的小说,原属道教的故事,可是我们发现它的语言及观念近乎佛门而不是道教,如“劫”这个概念,是外来词,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用,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佛教发展到唐代,早已经适应中土的思维观念,各类文学中三教交融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深刻含义之一,正是指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带有自己时代的鲜明特点,唐代文学的显著特点,正是其中都带有佛学意味,作为著名佛学经典,《大般涅槃经》在唐代文学中自不可忽视。这种情况到宋元时期,依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