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典范变化之成因
2025年09月16日
第三节 人物典范变化之成因
从《游行经》等小乘《涅槃经》发展到扩大版的大乘《涅槃经》,它们有着相似或同样的经名,都记述了相仿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在这看似相同的做法中,大乘《涅槃经》置入了很多小乘“未曾有”的剧情和叙事元素。日本学者高崎直道认为这种将声闻经改写为大乘经的方式是大乘经典常常套用的一种手法,诸如:大乘《涅槃经》假借声闻乘《涅槃经》同名的经名,以及假借释尊入涅槃前的叙事作为新造经典的剧情,却在经文内容上主张与声闻乘《涅槃经》教理形式上相矛盾的“涅槃常住”或“如来法身不灭”的思想。[63]
上一节中提及的人物就是鲜明的例证,他们的叙事方式、形象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事实上,此类问题普遍存在于大乘经典中。例如:大乘《央掘魔罗经》[64]与小乘《佛说鸯掘摩经》[65]中的鸯掘摩罗形象,小乘中他凶狠杀人,大乘中他安忍受报皈依佛陀,前后性格差异巨大,与两类《涅槃经》中的阿阇世形象非常相似。又如大乘《优婆塞戒经》[66]与小乘《佛说善生子经》[67]中的善生长者子角色,小乘中他是一位在家居士,大乘中变成在家菩萨,更重新修正小乘的声闻教法为大乘的菩萨教法,[68]与两类《涅槃经》中的纯陀形象非常相似。再如大乘《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69]与小乘《郁伽长者经》[70]里的郁伽长者角色,大乘《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71]与散见于《阿含经》里的关于波斯匿王的角色,他们的形象塑造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探究两类《涅槃经》人物演变的原因,对于认识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