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现实佛到理想佛的转变
(一)人间的佛陀形象
佛陀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他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早期的佛经中有关于佛陀生平事迹的片段记录,如《阿含经》中保存了原始佛教的较多内容,可以相信它们的有些故事或内容是有事实依据的。如《长阿含经》之《佛说七佛经》中交代佛陀出生地及生身父母,“我今所生处,净饭王为父,摩诃摩耶母,城名迦毗罗”[3]。《中阿含经》之《大品柔软经》记载佛陀早年在净饭王宫中的舒适生活,“我在父王悦头檀家时,为我造作种种宫殿,春殿、夏殿以及冬殿,为我好游戏故。去殿不远,复造种种若干华池,……使人守护,不通一切,为我好游戏故。……我忆昔时父悦头檀家,于夏四月升正殿上,无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娱乐,初不来下,我欲出至园观之时,三十名骑,简选上乘,卤簿前后,侍从导引,况复其余?我有是如意足,此最柔软”[4]。关于佛陀出家动因,《中阿含经》之《晡利多品罗摩经》载“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发,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庄饰游行。我于尔时,父母啼哭,诸亲不乐,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护身命清净,护口、意命清净。我成就此戒身已,欲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故”[5]。《杂阿含经》之《佛说转法轮经》叙说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即对最初五个弟子说“四圣谛”[6]。《长阿含经》之《游行经》则描述了佛陀涅槃前一段时间游行教化事迹及佛陀涅槃情况。[7]总之,佛陀是人,是出现于真实历史中的、现实人间的佛。这一人间的佛陀,与一般人一样,要饮食,要方便,要睡眠,也曾患头疼脑热之病,要服药,也要最终衰老,为无常所坏。就算生前有神通,但神通力也不及无常力大。
大乘僧人们对于人间佛陀的不圆满事感到不满。佛陀在过去生中,无量无数生中修集功德,应该有圆满的报身才对,不应该生病、八十就老死。面对这些矛盾,大乘论《大智度论》提出了佛陀二身说——法性生身与父母生身。法性生身是真实不变的,父母生身是方便示现的。佛陀在世间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方便,非实受罪”[8]。“方便”的意思是:为了未来比丘大众着想,所以这样地方便示现。
“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9]佛灭度时,比丘们内心的感伤,犹如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无所覆护,失所依恃”。佛入涅槃,不再与世间发生关涉了,众生都有失去覆护、依恃的无限感伤。这一异常深刻的感伤,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追忆、怀念,于是“法身不灭”“法身常在”就被明显地提示出来。[10]
(二)美化神化的佛陀形象
早期的阿含类佛经写实性比较强,基本上忠实地记录了佛陀传教说法的真实情况,但已经有了一些对佛陀神化的迹象。《游行经》中已经有对佛陀神通的描写,如预言华氏城未来的繁荣[11];以神力渡过恒河[12];或使浊水变清净[13];或涅槃后伸出双足,让大迦叶礼足[14]。更有神通延寿,“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阿难!佛四神足已多修行,专念不忘,在意所欲,如来可止一劫有余,为世除冥,多所饶益,天人获安”[15]。以及神通变现,普入八众。“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刹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刹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彼有好色,我色胜彼;彼有妙声,我声胜彼;彼辞我退,我不辞彼;彼所能说,我亦能说;彼所不能,我亦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没,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众,往返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谁?”[16]佛陀的八众化身后来在大乘佛法中兴盛起来。
佛法的特色,就是不用神通神变、记心神变(知人心中的想念),而以“教诫神变”化众生,这正是佛的伟大。但世俗的神教信仰者不能接受,于是佛法有了新的方便来适应他们。[17]佛陀涅槃数百年后的大乘佛教时期,他的伟大形象不断被美化神化,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德性和能力。《大般涅槃经》中即论及佛陀具有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18]《大般涅槃经》还进一步主张佛陀为常、乐、我、净,把佛陀的理想化推到高峰。
常即佛身常住,但佛陀在世间不过八十年,还患病入灭,为了解决众生怀疑佛陀是否真的长存的疑难,《大般涅槃经》把佛身分为常身和无常身,常身是佛陀的真实身,无常身为佛陀的方便身。“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19]佛陀在世间的一切色身包括患病之身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示现,他的真实之身是常住不变易的。
乐即安乐,佛陀涅槃乃知晓烦恼,脱离了三界,到达没有生老病死的安乐境地。“如来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无有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20]
我即自我,拥有绝对的自主能力。“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21]佛陀具有的八自在能力主要表现在神通、智慧、教化等方面。佛陀为了令一切众生都有机会供养佛陀,变现出无量诸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众望满足,于自身上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是诸世尊及无量众,悉皆示现受其供养。”[22]佛陀又放大光明,照射阿阇世王,消除他的疮病。“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郁蒸除灭。”[23]
净即清净。佛陀虽处世间,却不被玷污,“如来清净无有垢秽,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分陀利本性清净”[24]。将佛陀比作“分陀利花”(即白色的莲花),显示了佛陀“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佛陀“远离一切见,一切爱,一切流,一切慢”[25]也反映出佛陀没有烦恼、清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