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说和“象外之谈”

一、“四依”说和“象外之谈”

佛学的“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向来为佛法修习者与佛学者所熟知。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三载:“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1]道生在《注维摩诘经》中对此“四依”分别有所阐述。

依于义不依语。——生曰:不复逐语取相而昧其理也。

依于智不依识。——生曰:若识以著为情,智以达理为用,终不复从识乖智也。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生曰:辨理者为了义经也,虽曰巧辞而无理者,为不了义也。

依于法不依人。——生曰:人行理无非法为法也,苟曰有法不遗下贱。若无法者,虽复极贵极高,亦不从之。[2]

依义不依语,意即不可执着语言文字表面而忽略佛法的义理,好比以手指月,应见到月而非执着在手指上。依智不依识,意即不可执着闻思所成的识,而应依止能证悟佛理之智慧。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意即应依止真正证悟实相本体之佛理并能得以解脱的教法,而不依止那些巧言令辞让众生离恶从善的世俗教法。依法不依人,意即对佛法的依止是根据有理无理来判定,而不是根据人的贵贱高低地位来信受佛法。道生对“四依”的阐释始终围绕着“理”这个实相本体(佛性)而说,与他一贯重“理”、崇“理”的思想主张一致。“四依”之说反映了道生独到的人格魅力和学风特点。从他提出阐提成佛说被摈而始终不改初衷的精神可见一斑。佛学史上道生还尊称为“四依菩萨”之一,“生、肇、融、叡,乃罗什法师之高弟,号四依菩萨。尝同罗什释《维摩诘经》,至不可思议品皆阁笔,盖此境界非心思口议,遂不能措一词。”[3]高度赞美鸠摩罗什的四大高徒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为“四依菩萨”。

《高僧传·道生传》载道生言:“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4]得意忘象,得鱼忘筌,不守滞于外象,不执着于言语。又在《妙法莲华经疏》中曰:“得无生法忍,实悟之徒,岂须言哉。所以广引得悟者,欲美此经体蕴众解,应物无穷,密敦涉求之徒,使持法花耳。夫未见理时,必须言津。既见乎理,何用言为。其犹筌蹄,以求鱼菟,鱼菟既获,筌蹄何施。”[5]意谓既得无生,则超乎言象,此犹鱼兔既得,筌蹄可弃。如果于七住既得无生,后又须进修,此则是守指忘月,守筌忘鱼。道生“象外之谈”,正是“依义不依语”的四依原则最好注释。

《大般涅槃经》对“四依”的论述比较详细完整,如:

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不了义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隐其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6]

意即如来是法性,法性常住不变,故如来常住不变;若有人将如来视作无常变易,则此人不知法性。佛法僧三法是常住不变为义,若言无常有变是为依语。智,即知如来即法身,识是见如来方便之身为摄食所养。了义是大乘法,是视如来常住不变;不了义是小乘法,是视如来无常变易。总之,《大般涅槃经》是佛临涅槃所说,言佛的方便身虽显现入灭,但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所以“四依”集中于对佛身的看法。道生在《大般涅槃经集解》中对“四依”并无相关解释,在《注维摩诘经》中对“四依”的解释与《大般涅槃经》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世俗义与究竟义的对举之中。

《大般涅槃经》与竺道生对“依义不依语”的阐释对文学领域言、意关系的探讨是有启发作用的。“依义不依语”意即不可执着语言文字表面而忽略佛法的义理,就像《楞严经》所载:“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7]好比以手指月,应见到月而非执着在手指上。《大般涅槃经》之《菩萨品》中“先陀婆喻”也反映了本经不立文字直见真实的主张,“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物共同一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欲饮浆时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游时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8]此喻为禅宗所喜用,最大的原因在于先陀婆能洞察对方一切所思所想,不言而会,契合了禅家机法。经中所说的譬喻非喻,同样揭示了得意忘言之理。佛法妙理难于用言辞表达,为使众生易于理解不得不采用譬喻方式,譬喻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一旦悟得佛理,就要得鱼忘筌,登岸舍筏。《大般涅槃经》对凡夫境界与涅槃境界的四种不可说,囊括了一切佛法,一切真谛俗谛都是不可言说的,只可意会。“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9]“不生生”是俗谛意义的胚胎初生,“生生”是世间所有的凡夫,“生不生”是俗谛意义的死亡,“不生不生”是没有生相的大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