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乳杀人喻

三、毒乳杀人喻

六朝论师盛行以顿、渐、不定来进行经典深浅、先后、从属的判定,基本上这是与五时判教论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渐教系列中进行四时或五时的判定,至于无法归类在顿渐中者,则以不定教来称之,然而不管是用五时还是顿渐来判释,这都是以经典教义深浅来判释。当然这是会产生困扰的,当每个论师心目中所认定的经典教义的深浅有所不同时,就产生纷争了。但是不管怎么说,顿、渐、不定等词已是六朝论师在行判教时的习用语。

“不定教相”论。智禅师在进行判教时,当然也采用顿、渐、不定这些习惯用语,不过却赋予新的解释,他认为佛陀在说法时,弟子中自然有根器佳者与根器浅薄者,佛陀不可能专为根器佳者说诸大乘经,而弃根器浅薄者不顾,也不可能专为根器浅薄者说小乘经典,而不管根器佳者。说法有时深、有时浅,听闻弟子也各有深浅不同的领悟。因此顿、渐之分并不在经典教义上,而是从弟子体悟的顿、渐而分,所以他说有顿教部、渐教部,而无顿教相、渐教相。所谓不定教相者则是说在诸五味中,或大小乘不同的典籍经教中,皆可以引入涅槃境界,并非得闻大乘经典或《大般涅槃经》方能引入涅槃境界,这称之为不定,非说某部经典列入不定教中。[165]在《四教义》中举了《大般涅槃经》毒乳杀人的比喻说明“不定”之义。《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说:

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毒性不失,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杀人,实不置毒于醍醐中,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166]

《大般涅槃经》此喻说明就算乳、酪、醍醐名称不同,但都有毒性,就像众生处五道不同身份,但佛性不变。而智在《四教义》中引用此喻来说明“不定教相”。

又《涅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此譬应得两用,若对经教五味明义,处处皆得见佛性,入涅槃也,此即是不定教门事在下释.若是约位明杀人义,四位五味根缘不定,随其大乘机发,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故同杀人之义也.[167]

说这毒比喻对实相的了解,而乳比喻人之心行,毒乳杀人比喻修行者对于实相的体会了解,而五味之乳皆有杀人之功,喻如四教中之修行者在不同的层次境界皆有悟道之可能,也就是说四教中的悟道皆是不定,皆有任何的可能性,这即是“不定”之义,所谓不定教,绝非如一般五时判教论者所指认的那些经典。

综上,六朝论师的判教争论甚为复杂,文中仅择取《大般涅槃经》的譬喻作为认识判教争论的一个视角。参与判教的这些中国僧侣在出家前大抵已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对于中国儒家注疏的传统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有些甚至可堪为国学大师。由于这种特别的背景,这些僧侣在诠释讲解佛经时,既能遵守原典教义,也善于利用经典中富有文学性的譬喻作引申义的推论,以适合中国人的观念。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判教论争最大的意义是撞击后产生的作用,即对佛经体系研究的集中,及对各体系佛学加以定位,使其皆有意义,使不同体系的佛学系统得以共存于中土,最后则是推动合乎中国民情的经典出现,从而促进佛教中国化历程。第二,六朝僧侣在进行判教时都集中在《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维摩诘经》这几部经典,其他经典的重要性则被忽略了。自六朝以下,僧侣对佛经的研究诠释全集中于此,以数以千计的佛经,最后只有这几部最为国人所熟悉,未尝不是判教争论的结果。

【注释】

[1](后秦)道朗:《大般涅槃经序》,《大正藏》第12册,第365页中。

[2]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3]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二,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157页。

[4]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7-10页。

[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6页中。

[6]同上书,第636页下。

[7]同上书,第847页上。

[8]同上书,第821页上。

[9]同上书,第613页上。

[10]同上书,第690页下。

[1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81页中。

[12]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页。

[1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4页下。

[14]同上书,第655页下。

[1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5页下。

[16]同上书,第744页下。

[17]同上书,第648页中。

[18]同上书,第802页上。

[19]同上书,第784页中。

[20]同上书,第636页中-636页下。

[21]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2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5页中。

[2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2页中-636页中。

[24]同上书,第678页下。

[25]同上书,第613页上。

[26]同上书,第654页下。

[27]同上书,第616页中。

[28]同上书,第605页中。

[29]同上书,第651页中。

[30]同上书,第665页上。

[3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90页下。

[32]同上书,第615页中。

[33]同上书,第788页上。

[34]同上书,第614页下。

[35]同上书,第798页中。

[36]同上书,第659页上。

[37]参陈允吉:《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收录在其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195页。

[3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60页中。

[39]同上书,第664页上。

[40]同上书,第834页上。

[41]同上书,第660页中。

[42]同上书,第682页中。

[43]同上书,第633页上。

[44]同上书,第652页中。

[4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05页下。

[46]同上书,第652页中。

[47]同上书,第755页下。

[48]同上书,第613页上。

[49]同上书,第662页上。

[5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6页中。

[51]同上书,第660页下。

[52]同上书,第622页上。

[53]同上书,第745页下。

[54]同上书,第662页上。

[5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91页上。

[56]同上书,第818页下。

[57]同上书,第731页下。

[58]同上书,第756页上。

[59]同上书,第621页下。

[60]同上书,第610页上。

[61]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6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7页下-618页下。

[6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48页中-648页下。

[6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3页中。

[6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49页上。

[66]同上书,第649页上中。

[6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62页下。

[68]《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45页上。

[69]《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527页下-528页上。

[70]《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第312页下。

[71]同上书。

[72]《佛说义足经》,《大正藏》第4册,第178页中。

[73]《六度集经》,《大正藏》第3册,第50页下-51页上。

[74]《镜面王经》,《大正藏》第4册,第178页中。

[75]《大楼炭经》,《大正藏》第3册,第289页下。

[76]《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第128页下。

[77]《菩萨处胎经》,《大正藏》第12册,第1026页中下。

[78]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556页上。

[79]《三慧经》,《大正藏》第17册,第704页下。

[80]《大楼炭经》,《大正藏》第3册,第289页下-290页上。

[81]《三慧经》,《大正藏》第17册,第704页下。

[8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802页上。

[8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76页。

[8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42页下-743页中。

[85]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86](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93页下。

[87]《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6册,第63页上。

[88]参看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56-63页。

[8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23页下-624页上。

[9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76页中。

[91]同上书,第740页下-741页上。

[92]同上书,第692页-693页。

[93]孙昌武:《佛教文学十讲》,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34页。

[94]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95](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32页。

[96]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97](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三十八,《大正藏》第25册,第339页中。

[98](梁)宝唱等编:《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第494页下。

[99](隋)智说,灌顶记:《妙法莲经玄义》卷六,《大正藏》第33册,第752页上。

[100](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320页上。

[101]同上书,第380页下。

[10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6页中。

[10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页。

[104]傅佩荣译:《人的宗教向度》,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60页。

[105]陈允吉,陈引驰:《佛教文学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106]许外芳,廖向东:《苏轼禅诗代表作误读的个案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107](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2页。

[108]同上书,第719页。

[109]王彦明:《牧斋与佛教》,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10](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0-711页。

[111](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56页。

[112]钱钟书:《管锥篇》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页。

[113]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2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75页。

[114]《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道藏》第5册,第853页中。

[115]据李小荣《敦煌道教文学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52页)考证,此经产生于南北朝末期,至唐初才定型。

[116]《道藏》第5册,第952页中。

[11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十六,《大正藏》第12册,第709页下。

[118]《道藏》第5册,第971页上中。

[119]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3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92页。

[120]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3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93页。

[121]李小荣:《敦煌道教文学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69页。

[122]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123]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60页。

[124](唐)裴休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册,第380页下。

[125](宋)延寿编集:《宗镜录》卷九,《大正藏》第48册,第463页中。

[126]同上书,第525页上。

[127]同上书,第633页下。

[128]同上书,第418页上。

[129](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五,《卍续藏》第65册,第563页上。

[13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册,第652页中。

[131]《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一,《大正藏》第47册,第606页下。

[132]《宏智禅师广录》卷四,《大正藏》第48册,第36页中。

[13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九,《大正藏》第12册,第660页中。

[134]《密庵和尚语录》卷一,《大正藏》第47册,第973页中。

[135]《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卷一,《卍续藏》第65册,第459页下。

[136]《宗镜录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415页下。

[137]《恕中和尚语录》卷四,《卍续藏》第71册,第428页下。

[13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五,《大正藏》第12册,第845页上。

[139]《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十七,《卍续藏》第71册,第638页上。

[140]《五灯会元》卷五,《卍续藏》第80册,第109页上。

[141](唐)慧海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藏》第63册,第18页上。

[14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大正藏》第12册,第677页。

[143]《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一,《大正藏》第47册,第634页上。

[144]《五灯会元》卷十二,《卍续藏》第80册,第258页上。

[145]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11页。

[146]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147]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五册,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版,第2435页。

[14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2册,第691页上。

[14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大正藏》第12册,第818页下。

[150](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263页。

[151]吉藏:《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5页中。

[152]蓝日昌:《六朝判教论的发展与演变》,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4页。

[153]释慧远:《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册,第466页中。

[154]《大乘玄论》卷五,《大正藏》第45册,第63页中。

[155]《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册,第803页中。

[156]《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册,第807页中。

[157]《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册,第807页中。

[158]《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册,第810页中。

[159]《四教义》卷十二,《大正藏》第46册,第765页下。

[16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藏》第12册,第630页下、631页上。

[16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428页下。

[162]《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大正藏》第33册,第801页中。

[163]《仁王般若经疏》,《大正藏》第33册,第315页中。

[164]《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第45册,第247页中。

[165]蓝日昌:《六朝判教论的发展与演变》,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89页。

[166](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大正藏》第12册,第539中。

[167]《四教义》卷十二,《大正藏》第46册,第765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