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概要
南本《大般涅槃经》是体量极大的经典,其内容多种多样,主要记载世尊临入灭时,涅槃的示现只不过是一种方便,其实,如来是常住不变的,具备常、乐、我、净之四德,并且以如来常住为根据。“把众生皆有佛性,说为佛陀以来从未曾说过的秘密义”[2]。《大般涅槃经》共有25品,以下简述各品的主要内容。
序品:佛陀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国的婆罗双树林间,以神力广告众生将入涅槃。诸众生闻讯悲号啼哭,心怀愁恼,叹言世间空虚。有的举手拍头,有的自拔头发,有的搥胸大哭,四方风神,吹诸树上,非时花散落双树间。除了迦叶、阿难、阿阇世王与眷属、毒蛇及十六种行恶业者外,一切众生都来到双树林间,欲劝请佛陀住世和供养佛陀,但佛陀不接受大众的供养。
纯陀品:佛陀接受了优婆塞纯陀的供养,大众欢喜雀跃同声赞言纯陀。并说明其实佛陀寿命无尽,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方便示现入于涅槃,入涅槃乃最高的安乐。接着文殊菩萨与纯陀讨论佛陀是否无常的问题,纯陀雄辩滔滔驳倒文殊。
哀叹品:纯陀与文殊从座而去,供办餐具。纯陀去后不久大地震动。众人闻知地动乃如来入涅槃之故,同声哀泣。佛陀告诸大众要把握机会对“空与不空”“常与无常”进行发问。并运用大量的譬喻故事交代了“常、乐、我、净”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关系。
长寿品:佛陀为大迦叶解释如来长寿的原因。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众生生于五戒十善,安慰一切诸恐怖者。如是修习此业,便得长寿,亦能善知宿世之事。佛陀又指出世人错误的涅槃观点,嘱咐众生要以佛、法、僧为常住和皈依处。
金刚身品:佛陀向迦叶说明如来身乃常住身,金刚不坏身,非杂食身,亦即是法身。并劝大众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边,成就金刚不坏之法身。
名字功德品:佛陀向迦叶解说“大般涅槃”的意义和功德。
四相品:佛陀和迦叶对话。主题是断酒肉,佛陀制定禁戒的精神。佛陀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因事渐次而制。品末对“解脱”有近一百种解说,统称为“百句解脱”。
四依品:佛告迦叶,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间依,即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并说明比丘当依四法,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
邪正品:佛陀为迦叶解释何谓魔者,如何分别佛与魔,佛说与魔所说之别。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四谛品:佛陀为迦叶解释四谛,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倒品:佛陀为阿难解释四倒,即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世间生起常、乐、我、净的颠倒见解。
如来性品: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故,不能得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不能得见。若得闻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此品乃论佛性义最重要者,其中运用了大量譬喻说明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
文字品:佛陀为迦叶解释梵语五十个字母的意义,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表示诸如行止威仪、戒律、诸经优劣,以及如来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法,为佛教徒所必学者。佛陀又为迦叶解释半字与满字的意义,无常为半,常为满。佛陀劝迦叶应离开半字,善解满字。
鸟喻品:佛陀以迦邻提鸟和鸳鸯之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比喻“苦、无常、无我”与“乐、常、我”乃不即不离。众生虽陷入“苦”海,但佛陀如教化他们可得涅槃之“乐”。众生听闻诸经仅知一切法“无常”,但得闻大涅槃经便知“常”法。
月喻品:佛陀告诉阿难,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示有生灭。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同样,太阳、星星的出没,比喻佛陀的方便示现。
菩萨品:本品强调一阐提如焦种、聋人、盲人等不能发菩提心,成就无上正觉。又谈及正法将灭的情况,强调大乘涅槃经远胜小乘声闻经。
一切大众所问品:文中实无大众相问之言,但有化佛接受大众供养之事。接着佛陀与纯陀论及一阐提的性质,后与文殊谈论“有余义”“无余义”。最后佛陀示现有疾,右侧身而卧,并把本经嘱咐于文殊以及将回来的大迦叶和阿难。
现病品:迦叶菩萨与大众均不知道佛陀为何会生病。佛陀为了解开他们的疑团,立即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宣说自己久远以来,断惑已尽,离开一切疾病,患病只是一种方便示现。并说世上有三种极难救治的病人,即谤大乘人、犯五逆罪人、一阐提。
圣行品:首先佛陀举出“五行”的名字:病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修习五行者,要出家护持禁戒,观身不净,修四念处,观四圣谛。本品还叙写了“雪山求道”的佛本生故事,佛陀舍身求道即“圣行”的最佳范例。
梵行品:佛陀解说梵行的内容,包括七善法和四无量心。佛陀继而否定佛是烦恼因缘的说法;指出菩萨如知道众生悉有佛性,便可以得四无碍。佛陀又解释了“本有今无偈”,说明六念处的意思,并预言佛法断灭时声闻弟子有十四项诤论。此品最后插入了阿阇世皈依的故事。
婴儿行品:佛陀以婴儿的行为来譬喻如来、菩萨和摩诃萨的无执着和无幻想。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登场,与佛陀对话。此品的讨论主要围绕修习《大般涅槃经》所得的十事功德。并涉及佛陀是否无常、一阐提与佛性的关系、涅槃与大涅槃的分别、证大涅槃的四种近因、心的本性、性空与修空等内容。
师子吼菩萨品:师子吼菩萨与佛陀对话,主要讨论佛性的问题。何谓佛性,佛性的正因、因缘和了因,修行与见佛性的关系等。佛陀又解释了他在此时此地入灭的原因,并阐述《大般涅槃经》八种不可思议等。
迦叶菩萨品:迦叶菩萨登场,与佛陀讨论佛性、一阐提的问题。此外,佛陀还预言自己入灭后众生有二十一项诤论,并一一解释诤论之因。此品强调实践的重要。佛陀又教导众生要善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要善观受、爱、想、欲、业、苦,并要修习三十七道品、十想等。
憍陈如品:憍陈如登场,与佛陀对话。佛陀告诉憍陈如要达到常、乐、我、净的解脱,须灭五阴。佛陀与九名外道辩论,并降伏外道,后又将阿难从魔掌中拯救出来。最后,佛陀为老梵志须跋陀罗说法,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得法眼,证得阿罗汉果。值得注意的是,此品没有论及佛性和一阐提问题,而且此品中,迦叶菩萨不见了,小乘弟子憍陈如和阿难成为主角,且以须跋陀罗证得小乘阿罗汉果告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概述,可以得知《大般涅槃经》涉及的佛教议题非常广泛。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佛陀入涅槃的背景,菩萨解说戒律之精神,一阐提成佛问题等,包括人物出场、形象的塑造等富有文学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