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统合儒释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一生留下诗文六百多篇,以散文著称,著有《河东先生集》。柳宗元生活在习禅成风的中唐,从小就喜好佛学,所创作的诗文带有浓厚的佛学色彩。[21]他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真正对佛理有深刻领悟的少数文人之一,也是一个能够全面地把自己研习佛理所得加以借鉴和发挥,在思想和文学领域创造巨大成就的文人。
柳宗元贬谪永州后,创作了大量山水文学作品。在描绘的美丽自然景色中,作者体验到真正的禅悦。受《大般涅槃经》“一阐提皆可成佛”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都具有“人”的特征和思想,草木山石都具佛性,生、佛不二,因此在描写山水景物之时,尽显佛禅的圆融观。如《巽公院五咏·禅堂》: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22]
在禅堂的静寂之境中,诗人早已将烦事暂置身后,有、空都不执着,用心去感受喧闹中的万籁俱寂,去感受参透佛家义理,“鸟飞无迹”示心境本同,直至涅槃之境。“鸟飞无迹”源自《大般涅槃经》,经言:“无所积聚,于食知足。如鸟飞空,迹不可寻。”[23]接着经文解释了“鸟飞无迹”的内涵,“迹不可寻者,所谓涅槃。涅槃之中,无有日月星辰诸宿、寒热风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如是涅槃,如来住处,常不变易”[24]。鸟飞空中寻不到踪迹比喻涅槃,涅槃的境界是空明自由,不受世间任何现象干扰。可见柳宗元在此至虚之境中真正体悟了佛禅之理,其佛禅造诣已经非同一般。
还有诗歌如《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25]
写的是巽上人采茶、制茶的经过,以及诗人烹茶、喝茶的感悟。其中提到的“雪山客”,源自《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26]
如来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于雪山苦行,谓之雪山大士,或曰雪山童子。后世将修行圆满、为求无上妙法而不惜舍弃现世之修行者称之为“雪山客”。柳宗元诗中的“雪山客”当指巽上人,可见在其心目之中,巽上人修行之高。
柳宗元的散文也深受佛典浸染,如《送琛上人南游序》写到:
佛之迹,去乎世久矣。其留而存者,佛之言也。言之著者为经,翼而成之者为论,其流而来者,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法之至莫尚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槃》。世之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矣。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已,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27]
柳宗元在此强调,探知佛理必须从佛学经典入手,修禅之人只有深得《般若》《涅槃》等经论之精髓,才会远离“流荡舛误”“颠倒真实”的混乱局面。佛学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才能达到精神圆满的目的。但是一味愚妄地佞佛也不足取,体用要结合,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学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理解。当然,这篇序文直接提及《大般涅槃经》这部经典是佛经中最大经,可见柳宗元对它是比较熟悉的。
综观柳宗元诗文中所涉及的佛经和与佛经有关的典故,可以看出他对佛学的亲近,对佛经的熟悉。不过,对于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柳宗元来讲,儒家的功业思想从不曾因贬谪的不幸而沦丧,佛陀悲智双修,重视实践,不仅仅是单纯地沉溺于了悟之境中,而是要担负起普度众生的使命,解民于倒悬,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大乘佛教思想的感召下,柳宗元真正地实践了自己不忘众生的神圣使命,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疾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