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从主角到缺席再到主角

二、阿难——从主角到缺席再到主角

(一)法教传续见证者

阿难在《游行经》里面虽曾为魔王困扰,但他一直侍奉佛陀,陪伴佛陀度过生命尽头的最后三个月,得闻佛陀临入灭时的教诲。从佛陀葬礼的尸身火化、均分舍利,一直到佛灭后的第一次结集里诵出“法”,阿难皆全程见证,由此足见阿难在声闻乘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经文记述佛陀与阿难游行至遮婆罗塔时,佛陀暗示阿难,因为己身有修四神足,可以凭意志住世一劫。“尔时,阿难默然不对,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时阿难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现相而不知请。”[26]阿难之心被魔王覆盖遮蔽,未应佛陀的暗示及时请佛住世,导致魔王趁机请佛陀入般涅槃,佛陀无奈只好作出三个月后般涅槃的决定。阿难素以坚信正念,亲近善知识著称,为何无法抵抗魔王的引诱为其所蔽呢?《大智度论》言:“若魔人来入其心中,转其身口,令破般若波罗蜜。如阿难,佛三问阎浮提乐寿命,亦乐魔入身,故三不答佛。阿难初得道,犹为魔娆,何况凡人。”[27]说明阿难初得道,修行未深,境界有限,故无法克服象征无明与贪爱的魔王的侵扰。

佛陀入灭前,阿难抚床哭泣,悲不自胜:“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曀,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所以者何?我蒙佛恩,得在学地,所业未成,而佛灭度。”[28]佛陀安慰阿难:“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若有供养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及汝者。汝但精进,成道不久。”[29]称赞阿难为诸佛中最佳侍者,勉励他只要精进必能成道。

紧接着阿难又对佛陀灭度后的很多问题提出疑问,如佛灭后诸比丘无处、无对象进行礼敬表达思念怎么办?阐怒比丘虏扈自用怎么办?如何与女性相处?佛陀一一分别告知。佛灭后可敬念四处,佛生处,佛初得道处,佛转法轮处,佛般泥洹处;对付恶比丘,应行梵檀罚,敕诸比丘不得与语,亦勿往返教授从事;与女性相处,应莫与相见,莫与共语,当自捡心。佛陀还将持经戒之责任交付阿难:“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30]持守经戒乃重要任务,佛陀将此交与阿难,可见对阿难之看重与信任,阿难也因此成为护法者。佛陀涅槃后,阿难负责传达噩耗,并处理治丧事宜,佛陀尸身火后化,将舍利均分八份,为八国领回建塔供养。佛陀涅槃后的第一年夏天安居时期,由大迦叶支持在王舍城发起第一次经书的结集。阿难是记忆力杰出的多闻者,身为佛陀侍者,长年随侍佛陀身边,必定听闻最多佛陀说教,自然成为佛法的最主要诵出者。

(二)缺席者再回归

然而在大乘《大般涅槃经》中,阿难被众魔所缠绕,无法参与涅槃会,直到佛陀施以援手才得脱险,并且还错过了佛陀最后的教诲。

同样是阿难受魔王困扰事件,《大般涅槃经》在经首《序品》中却有不同的安排。它营造了一个阿难不在场的证明,将他排除在佛陀说法的现场外。如经文提到:“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众亦悉来集,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阿阇世王及其眷属。”[31]直接点名摩诃迦叶、阿难和阿阇世三人未出席这场法会。这与《游行经》中阿难为魔所扰却始终没有远离佛陀身边完全不同。考察《大般涅槃经》中阿难的叙事,他总是在佛陀与菩萨的对话中被提及,或者通过佛陀的追述出现,但并未真正登场。如《师子吼菩萨品》中载:“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此娑罗双树?’‘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通达深义,为人解说初中后善,为欲利益无量众生演说梵行。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阿难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难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为人开说正语正义,犹如泻水置之异器,阿难比丘亦复如是,从佛所闻如闻传说。’”[32]师子吼菩萨问佛陀什么样的比丘才能庄严娑罗双树,应佛陀的回答,师子吼菩萨认为阿难是可称叹之人。通过对话论说引出阿难。

又如《迦叶菩萨品》中载:“善男子,我昔一时在舍卫国阿那邠祇精舍。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我时即告阿难言:‘汝今当为是比丘具诸所须。’尔时阿难将是比丘,至祇陀林与好房舍。是时比丘语阿难言:‘大德唯愿为我庄严房舍净洁修治,七宝严丽悬缯幡盖。’阿难言:‘世间贫者乃名沙门,我当云何能办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为我作者善,若不能者我当还往至世尊所。’尔时阿难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从我求索种种庄严七宝幡盖,不审是事当云何耶?’我于尔时复告阿难:‘汝今还去随比丘意,所须之物为办具之。’尔时阿难即还房中,为是比丘事事具办,比丘得已系念修道,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33]佛陀以追述的叙事方法,告诉迦叶菩萨曾与阿难共同经历的故事。

阿难真正登场是在《憍陈如品》,佛陀向憍陈如询问阿难在何处,借此机会将阿难重新带回现场,同时也说明了阿难缺席的原因,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知已,即告憍陈如言:“阿难比丘今为所在?”憍陈如言:“世尊,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像,或有宣说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或有说言一切诸法不从因生,或有说言一切因缘皆是常法……世尊,阿难比丘见是事已,作是念言:‘如是神变昔来未见,谁之所作?将非世尊释迦作耶?’欲起欲语都不从意,阿难比丘入魔羂故.复作是念:‘诸佛所说各各不同,我于今者当受谁语?’世尊,阿难今者极受大苦,虽念如来无能救者,以是因缘,不来至此大众之中.”[34]

此文借佛陀与憍陈如的对话说明阿难不在场的原因,是魔王变身为如来之像展开说法,致使阿难产生迷惑。随后,佛陀明示阿难具足八种不可思议,是未来《大般涅槃经》(此经阿难未曾当场见证听闻)的受持者,于是授予文殊菩萨咒语前往魔众中营救阿难。“尔时,文殊师利从佛受是陀罗尼已,至阿难所在魔众中,作如是言:‘诸魔眷属,谛听我说,所从佛受,陀罗尼咒。’魔王闻是陀罗尼已,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于魔业,即放阿难。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佛,至心礼敬,却住一面。”[35]至此,阿难又重新回到佛陀身边,帮助佛陀度化须跋陀证得小乘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