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老君十六变词》:援引佛学理论
从比较宗教学言,佛教与道教关系紧密,互为沟通之处不少,互相借鉴生发。敦煌文献中的《老君十六变词》,其中就有鲜明的佛学痕迹,尤其是十三至十五就说到了佛传中的“涅槃”叙事。《老君十六变词》[5]:
十三变之时
变形易体在罽宾,从天而下无根元。
号作弥勒金刚身,胡人不识举邪神。
兴兵动众围圣人,积薪国北烧老君。
太上慈愍怜众生,渐渐诱进说法轮。
剔其须发作道人,横被无领涅槃僧。
蒙头著领待老君,手捉锡杖惊地虫。
卧便思神起诵经,佛气错乱欲东秦。
梦应明帝张愆迎,白象驮经诣洛城。
汉家立子无人情,舍家父母习沙门。
亦无至心逃避兵,不玩道法贪治生。
搦心不坚还俗经,八万四千应罪缘。
破塔怀[6]庙诛道人,打坏铜像削取金。
未荣几时还造新,虽得存立帝恐心。
上文中的“弥勒金刚身”“无领涅槃僧”“锡杖”“佛气”,都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其中弥勒是弥勒佛,金刚是佛学中的金刚不坏之身,涅槃僧正来自《大般涅槃经》。
锡杖,梵语khakkhara,或khakharaka,音译为隙弃罗、吃弃罗,又作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7]可知是佛教徒的工具,是佛教中物无疑,未见儒道学人使用。
十四变之时
变形易像在金卫,沙门围城说经偈。
至著罪人未可济,胡人闻之心恐怪。
将从群党来朝拜,叩头悔过求受戒。
克肌克骨誓不退,烧指练臂自盟誓。
男不妻娶坐思禅,死为尸陁餧鹰鹯。
迁神涅槃舍利弗,骨得斛升散诸国。
如此迁达离烦欲,苦身求道立可得。
上文中,“男不妻娶坐思禅”,正是来自佛学中僧人不娶妻之故,禅自然是指佛禅。“迁神涅槃舍利弗”,“涅槃”来自《大般涅槃经》。“舍利弗”是指“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鸲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舍利弗一生为僧伽长老崇敬,且屡为佛陀所赞美。后较佛陀早入灭,七日后荼毗,葬遗骨衣钵于祇园,须达多长者并为之建塔。又据《法华经·譬喻品》所载,舍利弗得佛陀之记别,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华光如来”[8]。由此解释可见,舍利弗为佛教中人,勿用多论了。
十五变之时
西向教化到罽宾,胡国相厘还迦夷。
侵境暴耗买育人,男子守塞忧婆夷。
吾入国中作善词,说化男子受三归。
渐渐诱进说法轮,剔其须发作道人。
阳为和上阴阿尼,假作父母度僧尼。
师徒相度理无私,迁神涅槃归紫微。
四镇安穆和我神,胡人思念长吁啼。
铸作金像法我形,三时入礼求长生。
寂寂寞寞不应人,低头视地仰看天。大圣正真何时还。
上文中,“假作父母度僧尼”,度,正是佛学术语,度化之意;僧尼,则是指佛教中的男女信徒。
十六变之时
生在蒲林号有遮,大富长者树提阇。
有一手巾像龙蛇,遣风吹去到王家。
国王得之大叹吒,兴兵动众来向家。
离舍百里见莲花,国有审看一月夜。
王心恶之欲破家,忽然变化白净舍。出家求道号释迦。
上文中,“离舍百里见莲花”,莲花是佛教中的典型意象;“出家求道号释迦”,出家,一般不做特别说明的话,都指的是皈依为佛教徒;释迦,是释迦牟尼佛的简称。作为道教著述,其中却援引使用了《大般涅槃经》中如此典型的佛学术语,可见《大般涅槃经》在当时的影响已经遍及儒释道三教,可说是在全社会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