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治的时间

一、改治的时间

谢灵运与慧严、慧观改治的南本《大般涅槃经》是在昙无谶翻译的北本《大般涅槃经》基础上完成的。有关谢灵运改治情况有多种佛藏文献予以著录,从中我们可以推测谢灵运翻译改治《大般涅槃经》的时间。分别有以下几种史料:

第一,梁代沙门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慧严传》记载:“《大涅槃经》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初学难以措怀。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治改。始有数本流行。”[30]谢灵运等修治时间是在昙无谶北本《大般涅槃经》“初至宋土”后展开,而北本传到南方的时间,据《出三藏记集·竺道生传》卷十五记载:“竺道生解说法显六卷本《泥洹经》,剖析佛性洞入幽微,说‘一阐提皆得成佛’,道生孤明先发,于时《大涅槃经》未至南方,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邪说指责他并驱逐出僧团。竺道生遂于元嘉七年隐居庐山,俄而《大涅槃经》至于京都,果称阐提皆有佛性,与前所说若合符契。生既获斯经,寻即建讲。”[31]“俄而”说明北本《大般涅槃经》很快传到建康,由此可见,昙无谶《大般涅槃经》应在元嘉七年(430)传入南方。另据隋代碛法师所撰《三论游意义》载:“晋末初宋元嘉七年《涅槃》至阳州。”[32]阳州即扬州,后更名为建康。至此,我们可以确证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南方建康都城的时间是元嘉七年即430年,而谢卒于元嘉十年(433),可推知谢灵运改治《大般涅槃经》的时间在430年至433年之间。

第二,隋代翻经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纪》载:“《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右一部三十六卷,元嘉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厝怀,乃依旧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33]所载与《高僧传》无差异。此处提到昙无谶北本《大般涅槃经》在“宋文帝元嘉年初”到达建康,并未详细指出元嘉哪一年。

第三,唐代释道宣法师所撰《大唐内典录》卷四记载内容与《历代三宝纪》相似。

第四,《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记载:“《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四帙)。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第五单重合译)。(其《涅槃经》宋文帝代元嘉年中达于建业,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前经品数疏简,乃依旧《泥洹经》,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行于江左,比于前经,时有小异。有《论》一卷,略释《大经》。又《论》一卷,释‘本有今无’一偈)”[34]此则材料交代《大般涅槃经》于宋文帝元嘉年中传入建康,也没有具体指明时间。

第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一记载内容同《开元释教录》。

第六,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记载:“谢灵运,祖玄有功晋室,灵运为康乐公主孙,袭封康乐公。文章为江左第一,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寻山陟岭,必造幽峻。至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伏,乃即寺筑台,翻《涅槃经》,凿池植白莲。”[35]谢灵运与慧远相见的时间,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杨勇《谢灵运年谱》认为两人相见的时间有两次,分别在隆安三年(399)和元兴元年(402)[36]。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37]、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38]等认为两人相见仅一次,是在义熙七年(411)或义熙八年(412)。不管二人相见是399年,402年抑或411、412年,谢灵运都不可能于此间翻译《大般涅槃经》。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法显六卷本《泥洹经》译出时间是在义熙十三年(417)至义熙十四年(418)间,可以肯定的是谢灵运翻译《大般涅槃经》一定在慧远去世后,当然他也有可能在元嘉七年(430)昙无谶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建康之前着手翻译法显六卷本《泥洹经》,为之后改治昙无谶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七,《佛祖历代通载》卷八记载:“(丙子)文帝幸曲水,公卿毕集,帝命赋诗。沙门惠观诗先成奏之,句有奇胜之韵。帝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才。观与惠严、谢灵运等,详定《大涅槃经》,颇增损其辞,因梦为神人呵之曰;‘乃敢妄以凡情轻渎圣典。’观等惶惧而止。”[39]“丙子”即元嘉十三年(436),这里明确记载慧观、慧严与谢灵运等人修治《大般涅槃经》,后因梦神人呵责而停止。可是,谢灵运在元嘉十年(433)已经逝世,丙子年不可能参与修治,唯有慧观、慧严(363—443)等继续进行南本《大般涅槃经》的修撰。

综上,笔者以为,谢灵运最早于义熙十四年(418)开始翻译法显《泥洹经》,于元嘉七年(430)改治昙无谶北本《大般涅槃经》,终于元嘉十年(433)逝世时。从谢灵运多年参与《大般涅槃经》的翻译、改治等活动,可以看到谢不仅精通佛典,同时也深受涅槃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