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王安石

(二)一代大儒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生活于宋神宗时期。神宗的父亲英宗并不是宋仁宗亲生儿子,仁宗几次领养英宗,而又一直对自己能生下皇子抱有希望,于是在一次次的领养—退回—领养的循环中,英宗的身体、心理健康受极大影响。英宗继位以后仅四年便在壮年离世。随之继位的是英宗亲生儿子神宗,神宗正当盛年,在王安石的鼓励下,立志要做一个大有为之君,以拓边为志向,试图证明自己继位之正当性与合法性。而此时在学术思潮上,随着荆公新学的颁行,儒学成为主流,而佛学并未因之消退,仍在民间继续发展。甚至是王安石自己的诗文中,也有诸多对佛学的援引吸纳。

王安石诗歌善于化用佛典,恰当地裁剪佛禅故事,巧妙地熔铸到诗歌中,显现了诗人深厚的佛禅修为,为诗歌的化境与创新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山居杂言》:

法和衣钵过南华,正叶传师萃一花。

胜地雾迷淮水石,望星人指楚天涯。

数千松倚西山老,七百僧悲去路赊。

一片苍苔涅槃石,至今缭绕白云遮。[38]

这是一首王安石写禅宗四祖、五祖、六祖的诗歌。第一联“法和衣钵过南华”指的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六祖得五祖弘忍赏识,传得法衣,回到岭南隐居十余年,后来到曹溪,住持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称宝林寺为祖庭。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正叶传师萃一花”说的是禅宗“一花开五叶”的历史事实,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衍成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派,故称为一花开五叶。第三联中“西山”是指禅宗四祖道信创建的四祖寺的双峰山,“七百僧”是讲五祖弘忍座下有高僧七百人,他们终究敌不过六祖慧能的悟性,五祖传法给六祖后,因担心六祖遭难,便连夜送行离去。最后一联“一片苍苔涅槃石”,或借用“涅槃圣”竺道生讲《大般涅槃经》群石点头的故事,说明山居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在白云缭绕中去了悟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