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2025年09月16日
二、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佛陀从人间的人到神的飞跃,不是后世之人为了增加文学趣味而进行的随意改造,而是深植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于佛的永恒怀念”[82]。释尊的入般涅槃,依佛法来说,只是究竟,只是圆满,决没有丝毫悲哀与可悼念的成分。然而佛涅槃了,对佛教人间所引起的震动与哀思,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佛涅槃时,众人极为悲哀,如《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说:“时,诸比丘悲恸殒绝,自投于地,宛转号咷,不能自胜,歔欷而言:‘如来灭度,何其驶哉!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83]这种悲感哀慕,在佛弟子中,并不因时间的过去而淡忘,反而会因时间的过去而增长。于是人类对佛的永恒怀念,就从多方面表达出来,“在事相上,发展为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如舍利造塔等,种种庄严供养,使佛教界焕然一新;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信仰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及分别说部,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84]由此可见,大乘经中所描述的佛陀神通表现,佛陀是常乐我净正是顺应了佛教发展的需要,是对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的心理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