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演说佛理,令人信著

一、作用:演说佛理,令人信著

(一)以浅喻深,演说佛理

《大般涅槃经》同多数经典一样,一般涉及大量的宗教性术语,如“中道”“佛性”“常乐我净”“涅槃”“大涅槃”等,道理太深奥,必须借助譬喻的方法使众生理解,佛说“我虽能说,汝不能知,当以譬喻可解”[97]。《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六中疏解“阿波陀那”之义时,宝亮解释说:“此云譬喻经。理致虚玄,不可以真言取悟。若不假借外事,无以况所诠也。”[98]佛理实在高深虚玄,用真实的语言描述很难使人领悟,只有借助譬喻才能诠释明白。智者大师云:“譬喻经者,法相微隐,要假近以喻远,故以言借况,寄况以彰理也。”[99]用浅近的世俗语言,按照由浅及深、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理,从而使信众明了深奥的法相之理,这就是佛教譬喻的最基本功能。

(二)庄严议论,令人信著

《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载:“不必以钝根为譬喻,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为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得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100]卷四十四载:“众生听受等等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著,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101]由此可知,譬喻是针对众生的根器的权宜措施,譬喻是为钝根人说,也为利根人说,因为听受对象不同,有好义的人,也有好譬喻的人。譬喻因为“五情所识”令人信著,也因“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及“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令人乐著。更重要的是,譬喻不是佛法议论的本身,而是为了庄严议论,一方面那些诠释佛法真谛的议论使譬喻具有了庄严的意味,另一方面为了使众生信著、乐著所说法,通过譬喻的“严饰”使佛法议论更光荣、更庄严。总之,譬喻通过庄严议论令众生获得更深一层的佛学理解,在了悟佛理的基础上更加信著、乐著。正如《大般涅槃经》中的种种譬喻,通过喻体的揭示令众生悟得佛性、常乐我净等奥理后信受、奉持、读诵该经典从而进入真正的大涅槃境界。

(三)譬喻非喻,不应执着

《大般涅槃经》善用譬喻说理,但是佛法妙理往往难于用言辞完全表达,只是为了让众生易于理解佛理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便善巧法门罢了,正如经中说到“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耳。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102]。譬喻只是一种方便,是俗谛假名,不等于真谛,故不可喻真解脱。譬喻的功能是“知诸法性”,认识实相真谛。所以,信众在听闻经文时就不能完全执着于喻体,要见月忘指。譬喻对佛法的意义也正显示出人类语言文字的有限性,如黑格尔所言:“宗教的源泉确实在于心灵,心灵探索着它的真理,隐约窥见它,于是用多少与这真理内容有些关联的形象把它看成认识的对象。”[103]Louis Dupré在其《人的宗教向度》说道:“宗教人采用意象,因为无法‘直接’说出他想要说出的,而意象容许他逃避‘既成的’实在界。但是他讨厌把某种明确的实在界划归意象本身。事实上,宗教心灵创造了意象,同时又对这些意象保持一种‘打破偶像’的态度。它今日斥为偶像者,正是它昨日奉为圣像者。黑格尔虽然把一切宗教符号贬抑到表象的层次,但却清楚觉察其中有一种否定的驱力,使宗教反对它自己的意象。”[104]意指由于语言文字的缺憾性和有限性,一切的譬喻都只是作为一种工具阐明佛学义理,当达到指引众生走向真理后就要否定、推翻自己所建立起来的譬喻,以免误导或遮隐了真理。《大般涅槃经》中的种种譬喻以及佛经中数量庞大的譬喻正可以用佛经中有名的“船筏之喻”来说明这一现象,指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譬喻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就如文论所言的“得鱼忘筌”之意。从此角度来看,则一切佛法都是对真理的譬喻之法,都是筏喻之法,而其中的譬喻文字则是最善巧生动的船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