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文豪的佛学情调

(二)刘克庄:文豪的佛学情调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从小受母亲崇佛的影响,加上与林希逸的良好友谊,与诸多僧人的往来,让他对佛教经典有浓厚兴趣,“佛禅思想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题材”[84],创作了大量有关佛禅的诗词,“此类诗歌主要有歌咏人物、赠答、写景抒情等三类”[85]。在他的诗词中,引用化用佛经的数量不少,诸如《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心经》《大般涅槃经》等。以《水龙吟》为例:

方蒙仲、王景长和余丙辰、丁巳二词,走笔答之。

先生避谤山栖,戒门不纳高轩客。谁与来者,吟诗张碧幽,诙谐侯白。礼数由他,谢郎著帽,王郎穿屐。且问花随柳,举杯邀月,那须预、人家国。

香案旁边供职,鸟飞空、何曾留迹。臞翁铁汉,两贤安在,百夫之特。但愿王师,早俘颉利,早禽长狄。便太平无事,卖薪沽酒,骑牛腰笛。[86]

这首词主要抒写友朋情怀。上阕喜迎友至,开头以“先生避谤山栖”闭门不纳富贵客,反衬对方蒙仲、王景长的欢迎。二人并非“高轩客”,而是“吟诗”“诙谐”之人,意气相投,是词人乐于见面的朋友。接下来以谢安、王献之兄弟为比,写好友相见不拘礼节,一句“礼数由他”,既表现对繁文缛节的轻视,更显出好友亲密无间的情义。最后写好友相聚之乐,擎花折柳,饮酒赏月,自由自在,何等惬意!还管什么家国大事,人世纷争。

下阕承“那须预、人家国”一转,又从关心友人言及关心国事了。先写自己曾“供职”京师,只是如鸟飞过无迹,没有什么业绩。“鸟飞空、何曾留迹”出自《大般涅槃经》:“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有能修习,无我想者,而有诸见,亦无是处。”[87]经文原意是借助鸟空中飞过无迹譬喻世间人修行“无我”才能达到涅槃境界。刘克庄借此譬喻说明自己仕途上一无所成,引用佛典显得非常自然贴切。接下去写怀念逝去旧友、关心国事,内容感情形成大转折,一方面大谈退隐不问国事,但又不知不觉中念及国事,忧心国事,如此写来,更突出了词人退隐乡居多年而爱国忧民之心难死。不想涉及却不由自主地念及,更显真诚,更见深心难忘,也更具感染力。

又如《念奴娇·丁卯生朝》:

小孙盘问翁翁,今朝怎不陈弧矣。翁道暮年唯只眼,不比六根全底。常日谈玄,余龄守黑,赤眚从何起?鬓须雪白,可堪委顿如此。

心知病有根苗,短檠吹了,世界朦胧里。纵有金能去翳,不敢复囊萤矣。但愿从今,疾行如鹿,更细书如蚁。都无用处,留他教传麟史。[88]

此词为宋咸淳三年(1267)刘克庄八十一岁生日时所作,以“小孙”问为何不庆生日开头,答以人到“暮年”又瞎去一眼,不比“六根全”者,至今读来令人亦感到意味凄凉。接着又问其常日谈玄,修心养性,安于暗昧,怎么会坏了眼的?由此无奈叹息,年老头白,精力全无,体力不济,对诸事兴味寡淡,委顿如此,也实是无奈无力后的只好如此。下阕承上阕眼病写开去,不能看书,吹灯静坐,只感到“世界朦胧里”。如果诗人历来视力不好,此种情景恐怕也早已自己心下接受了,而对于一个一生眼睛明亮的人来说,忽然失去视力,这种鲜明的对比造成的恐惧、懈怠、愤怒感,只恐未曾经历之人难以体会,因为常人对于已经拥有的百种千般好,总是认为理该如此的,一旦失去,才会忽然明白原来世间有那么多人并不像自己一样拥有这些优势。既然有眼疾,那总要就医的,“纵有金能去翳”,这里的良医出自《大般涅槃经》:“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89]原意是借盲人请良医治疗眼疾依然看不清,譬喻佛性甚深难见。刘克庄则反其道而用之,纵有金能治好眼,再也不看书费眼力了,与《大般涅槃经》经文原意判若云泥。

整体来看,宋代诗人受到佛学的影响依然不小,但在宋代儒学全面复兴的思潮下,《大般涅槃经》的影响越来越普及到中下层官僚士人,成为一种隐性思想。诗人引用其中术语思想入诗入词,已成为常态。以佛学思想诠释儒学,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学,或其他多种可能性,既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结果,也体现了学术思潮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