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者楚石梵琦
释梵琦(1296—1370),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元末重要诗僧,主要的著述有《北游诗》《西斋净土诗》《六会语录》《和天台三圣诗》《和陶诗》《凤山集》《西斋集》,后三种今未见传本。《西斋净土诗》是楚石谢事闲居,劝同袍之士及同社之人念佛之作。《和天台三圣诗》是追和寒山、拾得、丰干诗而作,亦风韵符节,意格超迈。《北游诗》则是楚石游历北方期间所作之诗,尤为诗家所重。朱彝尊曾评曰:“楚石,僧中龙家,笔有慧刃,《净土诗》累百,可以无讥;和寒山、拾得、丰干韵,亦属游戏。读其《北游》一集,风土物候,毕写无遗,志在新奇,初无定则。假令唐代缁流见之,犹当瞠乎退舍,矧癞可、瘦权辈可乎!”[92]《西斋净土诗》收录有一组词《渔家傲》共16首,主要叙述娑婆之苦,劝人厌离娑婆世界,如描写胥吏之苦的:“听说娑婆无量苦,茶盐坑冶仓场务。损折课程遭箠楚,赔官府,倾家卖产输儿女。口体将何充粒缕,飘蓬未有栖迟所。苛政酷于蛇与虎,争容诉,劝君莫犯雷霆怒。”结合元代现实,用苛政猛于虎来形容娑婆之苦,极具震撼性。作者这样备陈娑婆世界痛苦的滋味,就是为了让娑婆众生明白娑婆之苦无边无量,发起厌离之情。为了劝信,作者又盛赞西方之乐,以为诱掖之阶。其中一首《渔家傲·西方乐》载:
听说西方无量乐,三贤十圣同依托。稽首弥陀圆满觉,长参学,川流赴海尘成岳。佛性在躬如玉璞,须凭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台宝座珠璎珞。[93]
这首词强调凡圣无二,只要悉心修持,净土行者就可往生极乐世界。其中所谓“佛性在躬如玉璞,须凭巧匠勤雕琢”,强调佛性本有,但是必须经过勤奋雕琢即坚持修行才能发现它的珍贵。在佛性观方面,梵琦认为:“众生别求智慧,诸佛何异愚痴。一等黄金作器,瓶盘钗钏环儿。自体元无改变,千般任用炉锤。”[94]众生和诸佛智慧都是一样,两者的愚痴没有差别。好比用黄金作器具,只是盘、钗、钏、环的区别。而这正是基于《大般涅槃经》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
楚石梵琦的净土诗创作说明,宗教徒的创作首要目的在于宣教,而宣教之作亦有其艺术成就。明代上天竺住持宏道云:“西斋老人,禅悦之余,专意净业,触境遇物,发为歌诗,凡数百余首,历历与契经合。使人读之,恍然如游珠网琼林、金沙玉沼,殊不知有人间世也。苟非深达事理一贯、心境混融者能之乎!”[95]“历历与契经合”说的就是楚石梵琦净土诗对净土三经的把握十分准确,若无事情物理的深切体会,就不可能心境混融,也就无法下学而上达,道出了西斋领悟佛理之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