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波陀那譬喻
阿波陀那主要记载佛及弟子、居士等圣贤之行谊风范,其间往往贯穿着业报因缘的内容,与本生、因缘混为一体,目的在于其教化作用。丁敏认为“阿波陀那在本质上并不具有譬喻之性,是被运用成为譬喻例证的内容,可称之为‘用法的譬喻’”[85]。绝大多数经典将之意译成“譬喻”,如《大般涅槃经》所说“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经”[86]。律藏中“阿波陀那”非常丰富,对于比丘们当前所发生之事是否合于律制,或是应采用何种戒律来处置,往往引用“阿波陀那”中有关故事作为例证,以为衡量的标准依据。如《十住毗婆沙论》卷八:“若遇持律者,应当请问起罪因缘、罪之轻重、灭罪之法,及阿波陀那事。文已修学行。”[87]意味着戒律问题,可依据“阿波陀那”作为判断的准则。根据形式内容,“阿波陀那”可分为五种类型:譬喻本生、譬喻本事、现在譬喻、譬喻授记、譬喻本生授记。[88]《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了多则重要的佛陀本生譬喻。
(一)佛陀本生譬喻
本生譬喻主要指佛陀对弟子讲述自己的前世修行故事,目的在于为弟子的修行树立可以效法的榜样。
1.“有德”国王。《大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记载:“佛涅槃后遗法住世无量亿岁,余四十年佛法未灭。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徒众眷属围绕,能师子吼颁宣广说九部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逼是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说法者所,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害。王时被枪举身周遍。尔时觉德寻赞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王于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迦叶,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89]“有德”国王,为了保护持戒比丘,与破戒者战斗,举身创伤,闻法后命终往生阿閦佛国,成就法身。
2.“仙预”国王。《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记载:“我念往昔,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预。爱念敬重大乘经典,其心纯善,无有粗恶嫉妒悭悋,口常宣说爱语善语,身常摄护贫穷孤独,布施精进无有休废,时世无佛声闻缘觉。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过十二年施安已讫,即作是言:‘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于虚空。’善男子,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实时断其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90]佛陀前身是一位叫“仙预”的国王,爱乐大乘经典,因婆罗门诽谤将其断命,从此不堕地狱。“断命”之举实在很难与慈悲济世为怀的佛陀形象相联系,若究其原因,应与佛陀灭度后正法衰减的僧团危机有关。《大般涅槃经》中对教内僧人腐化的行为及潜伏的危机都有记载,如不受戒律约束,读诵外道典籍,迫害说法者等种种恶行。为了挽救正法,树立大乘经典的权威性,佛陀的断命之举似有警诫之效果。
3.割肉求道。《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载:“我于尔时从善友所,转闻彼佛当为大众说大涅槃,我闻是已其心欢喜,欲设供养居贫无物,欲自卖身薄福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而便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不?’其人答曰:‘我家作业,人无堪者。汝设能为,我当买汝。’我即问言:‘有何作业,人无堪能?’其人答言:‘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当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以身肉三两,日日见给,便当与汝金钱五枚。’我时闻已心中欢喜,我复语言:‘汝与我钱假我七日,须我事讫便还相就。’其人答言:‘七日不可,审能尔者,当许一月。’善男子,我于尔时即取其钱,还至佛所头面礼足,尽其所有而以奉献。然后诚心听受是经,我时暗钝,虽得闻经,唯能受持一偈文句‘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受是偈已,即便还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时虽复日日与三两肉,以念偈因缘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善男子,以是因缘其病得差,我身平复亦无疮痍。我时见身具足完具,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读诵。我见此经有如是利,复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字释迦牟尼。”[91]说过去世我为了供养说《大般涅槃经》世尊,因贫困无物乃欲卖身,后遇一买主要买人肉三两,而且要日日供应不断至一个月。我欣喜接受条件,取钱便去头面礼足佛陀,获得一偈文句。在念偈的巨大功德力帮助下,日日割肉不以为痛,满月后身具足完具。以一偈因缘故发菩提心,若能受持读诵《大般涅槃经》未来必当成佛道。
4.雪山童子舍身求偈。见《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所载[92],故事说的是当初世尊在世修菩萨道,作婆罗门,在雪山苦行,叫作“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天帝释为了试验他的诚心,变作罗刹,即恶鬼,向他说过去佛所传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童子听完心生欢喜,四面观望,只见罗刹,就对他说:“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吾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说:“我今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他又说所食惟人暖肉,所饮惟人热血,但自己已无力取杀。童子答说:“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大士。”罗刹就说出后半个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听了,就在石头上,墙壁上,树木上,道路上,书写这个偈,然后升高树上,投身地下。这时罗刹现天地释形,接取其身体,雪山童子以此功德超生十二劫。原来这雪山童子就是佛陀的前身。这里所说的偈就是所谓“雪山偈”,又名“无常偈”,它与“法身偈”(又名“缘起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阐明佛教基本教义的三个偈。[93]
(二)特点
1.结构。本生譬喻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者,将过去世中故事主角与现在故事主角连结在一起,指出“我于尔时”或“尔时某人即是今之某人”;二者,佛说业报哲理的教训。
如“有德”国王:第一层次先叙说过去“有德”国王与觉德比丘护法之事,指出“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第二层次佛告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交代护法的业报。
如“仙预”国王:第一层次先指出“我念往昔,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预”,接着叙说“先预”国王与婆罗门之事;第二层次“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说明拥护大乘经典的业报,不堕地狱。
割肉求道:第一层次指出“我于尔时”,后叙说卖身割肉供养之事;第二层次为佛说业报,“我见此经有如是利,复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字释迦牟尼”。
雪山童子:第一层次指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后叙说舍身求偈事;第二层次为佛说业报“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善男子,汝今亦尔,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已超过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菩萨上”。
2.行业(karma)。指宗教或道德上伟大的行为,意译为“业”。丁敏认为“阿波陀那内容最大的特质就是——行业,且对‘行业’的描述是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特质”[94]。本生譬喻在内容上描述重点都是佛陀在过去世的伟大行业,强调因果业报。“有德”国王护法成就法身;“仙预”国王护持大乘经典不堕地狱拥有无量势力;割肉供养佛陀未来成得佛道;雪山舍身求偈成就无上正觉。
上述本生譬喻都是佛陀在今生说法时追溯其前生的行业,用来诠释今生种种业报的前世之因,因增加了“因果业报”的观念,也可称为“业报譬喻”。故事中除了佛陀人物外,也加入了许多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但故事的本质都富有宗教色彩,与前述修辞性譬喻和故事性譬喻以日常用语或感性用语来譬喻佛理不同。
善于譬喻是中印两国佛典共同的特性之一,修辞性譬喻和故事性譬喻与中国的譬喻、寓言在内容、形式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而本生譬喻可说是印度人的独创,融入了“三世因果”的观念,这是中土人从未有过的观念,在佛教传入之前并未产生此类譬喻故事。此外,印度人民想象力之强也是中土人所不及,《后汉书·西域传论》云:“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概其万一。”[95]高度肯定了印度人奇异的想象和夸张能力,就连寓言之能手庄子也抵不上其想象力万分之一。
总之,《大般涅槃经》是由三种譬喻类型结合而形成的一部譬喻经典。经中林林总总的大小譬喻都用来阐释它的佛理奥义,借由这些客观物象即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珍宝、各种幻景等的天然韵律,曲径通幽地把佛理奥义深刻显现。这些具有独特性、多变性、丰富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譬喻故事,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佛陀说法的魅力,觑见佛理奥义最生动的隐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