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精神生命的智慧力量
陈 泽
了解赵振王的人都知道,他对文学的执着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几十年来一贯如此,于是他成功了,成为一位让人耳熟能详的军旅诗人、作家、评论家。转业到地方后,赵振王不改军人本色,笔耕不辍,不断将文学创作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常常使得喜爱他作品的人深感欣慰和愉悦。
对赵振王的作品,我个人读得不是太多,但是却很喜欢,因为真实、亲切和平易近人的品质,很容易打动人,让人记住。刚刚过去不久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难深重,举国齐哀。作为一名共和国培养的老兵、矢志不渝的文学勇士,赵振王对灾区的关注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和激情,并在最终凝结成无数浸透挚爱深情的诗行,使人读后为之动容,不能自已。有一首写邱光华的诗,其中的一些句子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感人至深:“80多岁老母,等你回去/熨平受惊的心/妻子和儿女/也盼着你带去一脸笑意/作为重灾区,故土需要你/回踩的坚实步履/一起感受灾区的眼泪。”读着这样生动鲜活、情韵铿锵的诗句,我想再冷漠的心灵也会被融化和征服。
而类似这样穿透力极强的诗句,在他写给灾区的所有诗篇中,俯拾皆是。在《面对地震灾区,泪成了另一种血液》一诗中,诗人在开篇就以一种异常沉重的口吻叩问:“泪流干了/诗歌还活着吗?”事实上,接下来,当你读到“倒塌的楼房/震后的地陷/喘息着的和断气了的人/都是求救的焦点”;“总理的手臂/都已经流血了/我的泪还能干吗”这样的句子时,或许,你早已经被诗歌本身喷涌而出的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彻底摧毁,或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基于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有一种诗歌不仅仅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和倾诉,它同时是一个光辉时代精神、意志、信念的记录和见证,光芒四射的诗歌背后,却是无处不在的智慧力量,她深入我们的内心,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引领和支撑。
赵振王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诗歌也十分引人入胜。而其中的组诗《在楚雄,寻找抒情对象》表现得尤为出色。诗人以一贯的真情实感,像叙述故事一般将楚雄最具文化底蕴和抒情色彩的黑井古镇、石羊、姚安府的历史传奇,民俗风情,人文脉络娓娓道来,淋漓酣畅,凝重深沉,饶有韵味。而且诗的语言非常独特,富有个性。在诗人看来,黑井创始人“智慧的火苗”是“被一头黑牛点燃的”;而在有关黑井的口传文学里,诗人竟然“读出了/人与动物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当我们读到“黑井/留下最后/繁华的背影/随马帮/西出夷方/远去了”这样的诗句时,心中油然而生的不仅仅是抑制不住的共鸣和一声长叹,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你的思绪纵横驰骋,忘情沉醉!这种像诗歌本身一样纯粹的精神享受,持久绵延,或许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和审视。
同样与盐有关,诗人笔下的石羊又是一种迷人的境界,且更具哲学和美学高度。“没有盐/人会是什么模样/不可想象啊/缺了盐/人类/只可是/白发苍苍的样子。”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诗人对一种深厚文化遗存的敬畏和虔诚,并自然而然地将她升华和延伸,融入了当下一些和谐曼妙的元素,读来有滋有味,仿佛生命中的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亢奋而直欲飞翔!
诗人写姚安,表明的是“触摸”而非其他。不言而喻,诗人触摸的方式,靠的是一颗真爱至诚之心,不带一丝杂质。灵性昭然的字里行间,诗人让我们触摸到了姚安纯净清澈、满目芳菲的瑰丽品质,触摸到了“马锅头的青春,在姚安有过的灿烂”;触摸到了一种古老文化的图腾与再生,让有如皈依的心灵洪波涌动,经久不息!面对姚安,悠远辉煌的历史始终在一种明亮的色彩中盛开,模糊的时光隧道已然在苍茫的岁月之河中悄然褪尽,剩下来的,是一脉相承的心灵,燃烧的血液没有止息,从而也使得来自每一种具象的力量在瞬间变得那样不可抗拒。
除楚雄组诗之外,赵振王还写过《回想六库》《迪庆之行》《诗情芒宽》《那年四月,我到了会理》等地域特色鲜明的系列诗歌,这些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作品,使读者在领略山川秀美魅力无穷的同时,也触摸到了诗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仁厚之心。
读赵振王的诗歌,我们找不到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句子,每一首诗歌都是其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赵振王用大量朴实无华的作品,证明了他是一位充满激情、富有爱心和责任的诗人,而绝不是那种仅仅为了写诗而写诗,却在诗中不知所云,最终迷失自己的“应景诗人”。
赵振王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显著,在散文、评论方面亦颇有建树,且影响力与日俱增,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好评和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乡土题材始终是赵振王在散文创作方面选择的重点。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和热爱乡村生活。参军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刚毅执着的军人本色。更令人钦佩的是,军营生活并没有消解掉他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几乎每年,他都会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乡土散文作品,与前几年相比,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更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也更加淳朴干净,接近生活的原初状态,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有关普通人命运和情感的思考与追问令人肃然以叹!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父子关系》表现得相当出色。因其内容的厚重深沉,身为普通人命运的诸多变数和由此而生的情感纠结,读后让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好作品没有悬念,《父子关系》最终获得了《十月》“我的父亲母亲”征文奖。
作为诗人、作家的赵振王,评论写得也非常专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关注的对象多半是生活和创作都在基层一线的作者,有些人他事先并不认识,恰恰是作品本身感染和打动了他,于是热情相评,给予奖掖。见诸报端后,评者牢牢记住了一个叫“赵振王”的人。《行走的姿态》《奇字覆盖下的土地》《滚烫的峡谷诗情》等,莫不如是。
转业到地方后,赵振王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势头。加入保山水电事业建设队伍不久,他便以滚烫的激情、饱蘸诗意的文字写出了《在苏帕河过年》这样优美的作品,并借此成为诗人与苏帕河水电建设者沟通交流的一个载体。至今仍然使人记忆犹新。
最终我想说的是,苏帕河的企业文化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诗人的名气和影响力,还在于诗人的真诚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