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胸襟与大山情怀——简评赵振王的军旅诗歌

军人胸襟与大山情怀——简评赵振王的军旅诗歌

木 祥

首先是认识了赵振王的诗歌,然后才认识了作者赵振王本人。认识赵振王的诗歌,又是先从他的军旅诗歌开始。因为都是有着当兵经历的老战士,我特别喜欢他的军旅诗歌,我常常想,自己在西藏当兵多年,为什么就没有写过像他的诗歌那样令人动容的作品?

当年,他到丽江武警支队任职后,就抓紧时间逐一拜访了丽江的作家诗人,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收到了他赠送的诗集。读了他的诗集《生命线》《我从哨位走来》《口令之上》,无论是从作品题材看,还是诗人客观融入度上看,赵振王的军旅诗歌,注定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其诗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军人特定的生存环境。认真读了他的诗歌,不论是其新兵入伍时的《换装》,还是后来成为一位老兵的《哨位》等等,这些诗歌里,总感觉不但汇入了改革强军大潮的重要元素,而且把个人感情建立于群体主体性和更为真切自省基础上,所以,他的诗歌,不断发出激荡情怀的文化心理,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能够产生共鸣。

我也在他的军旅诗歌中,读到了命题性质的主题征文,但这种诗歌,以强势力量丰富和强调了诗歌的音域、音节、音调等元素,因而,这些诗歌同样有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它们有作者对自身强大膂力的个性维护,有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还有诗人最为可贵的燃烧着的内心情感。当然,赵振王的军旅诗歌,未必字字明眸、句句皓齿,但是,不可规约的创作宽度,至少能让我们看到明亮、坚实、活跃的诗人气质。

后来,赵振王的这种军旅题材的诗歌,其主观意识更为强烈,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时写下的《哨位》:

从爷爷、奶奶那里

学会“祖国”的准确发声

一代代,四世同堂

热了“祖国”这个词

用热血,报效祖国

应征入伍到边关

27年军龄,把青春

当作待发的子弹

压进枪膛

诗歌在做了大量铺垫以后,峰回路转,诗人激情洋溢地写道:

维护稳定与和平

七十年,雄关漫道强调人民

七十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七十年,大爱无疆脱贫致富

七十载,建功立业,树世界榜样

与一般的军旅诗人不同,赵振王不管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他始终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砥砺前行、持续发力,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及时回应强军兴军的时代召唤,创作出众多有思想高度、有情感热度、有探索深度的精品佳作。他深知,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向世界舞台,今天的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捍卫着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面对改革大潮带来的思想洗礼、情感冲击和人生选择,他将新时代军旅文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阔视域,及时回应时代召唤,紧密跟踪强军实践,对军人的心灵、情感、日常生活、生命状态等“内在经验”进行深度描摹,充分展现出人民军队和广大官兵的崭新气象和精神风貌。

赵振王在离开部队的十余年里,依然勤奋地学习和创作。在此期间他的诗歌创作视野更为开阔。由于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民族特性,他的少数民族的爽朗、澄澈、豪放与热情,乃至他们诚挚的礼节,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浓郁得令人印象深刻。从云南省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到云南能投集团,他始终以一个战士的身份,或战斗在水电生产第一线,或工作在集团机关行政部门,都能以一种诗人情怀,展现一种清亮而洁净的精神图腾。

赵振王的诗歌除了有着浓郁的“兵味”外,还有一种与云南高原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与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与工业机械现代文明熏陶下的人的精神气质,显然有着鲜明的差异。这时的赵振王,因势利导,更加彰显彩云之南的地方特色,其诗歌中给读者呈现的主要是高原人民那种传奇属性的热情、豪爽,坦率、向往自由与英雄主义,奔放、粗犷而不失对优美的领悟,擅长以歌舞表达情感等民族审美形态。这是在“高原”这一地理环境中氤氲而成的人类学实践与抒情形态,丰富了高原文明的结构层次与想象图景,昭示着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某种渗透历史的、未来的光芒。

于是,我们在他的诗歌里,便读到了地理概念的澜沧江、高黎贡、博南古道、升庵祠和历史人物徐霞客、杨升庵、李根源等,这些在他的诗歌里被抒情地再现。

是的,赵振王文化起点不高,他出生于云南永平澜沧江畔,农村起底,间断性地读了几年书,就被派到大队三七场当“羊倌”,又回到生产队当会计,后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战士。到了部队,以极大的热情学习文化知识,以高度的激情创作诗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十月》《民族文学》《橄榄绿》等报纸杂志,先后加入云南省作协、中国作协。

读了赵振王的诗歌,我感觉他的人生充满了拼劲和韧劲,他的诗歌流淌着他的满腔热血。我已经感受到他对大山大水的满怀豪情,他的诗歌,对生命充满感恩。

纵观赵振王的诗歌,无论是崇敬还是感恩,都不会让人觉得其中包含功利成分,语言因此抵达了神性,其浪漫热烈源于先天性的人文渲染与影响,深入骨髓,发于体表,非自觉的技术之上阐发的情感形式,与现代的世俗化抒情与叙事相区别。毫无疑问,对于单纯、透明化的“所指”语言功能来说,形式主义书写实践往往更自信于语言本身的进化。赵振王的诗歌,总是能反叛形式,让语言直达我们的内心。

同为部队退役的老兵,我真诚地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