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崇高——赵振王诗集《公仆本色》读后

接近崇高——赵振王诗集《公仆本色》读后

施 颖

《公仆本色》,这部写善洲老书记的长篇叙事诗出自著名军旅诗人赵振王之笔。去年12月16日,有幸得振王先生赠书,放在枕边反复揣读。读《公仆本色》,可以说使我受到双重洗礼,每读一次,都受到震颤,走近两位崇高的人,让我与崇高更近。

这是一部叙事体长诗,叙的是事,是关于杨善洲老书记平凡足迹里走出来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抒的是情,是关于一位诗人,或者说这位诗人代表的最广大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对老书记的敬仰及缅怀之情。我一遍遍读它,让自己的感情一次次升华。

走近老书记崇高的党员境界,告诉自己一种工作态度。

从2010年开始了解老书记,到对他的很多事迹都耳熟能详,再到学习善洲精神内核,系统认知了善洲精神的起源、形成过程、社会意义。我在无数次不可思议中感动,在一次次的感动中更加坚定信念。而今回过头去,读《公仆本色》,再从老书记马桩的故事到大亮山的故事,我得到的是一种能够深入骨髓剖析自己人生价值的力量。这位崇高的老人,这位虽已远去但永远长存的老人,用他生前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影响着我,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无法达到。是的,就算我再努力也无法达到老书记一辈子忠诚的程度,但这一切足以让我在心里树立起一座丰碑,去朝着这种崇高努力。

“一位公仆走了/给我们留下一部教材/标题不长/就一行简洁的文字/为人民服务/没有尽头/一位老人走了/给我们留下一座绿洲/满山茂盛/彩云飞扬的天空下/七万多亩的山系/绿浪滔天/一位书记走了/给我们留下一份光亮/光芒柔和/照亮了执政为民的道路/爱民亲民/勤政廉政/一位党员走了/给我们留下一种精神/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从头到脚一个样/一生一世一个样……”

《公仆本色》中这几行诗平实而又深刻,它概括了老书记的一生,诠释了老书记的精神灵魂。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一辈子,六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把对党的挚爱、对泥土的大爱和对人民的博爱,真诚地播种在自己深爱的红土地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走完自己84年的人生旅程。

老书记的事迹不是用文字堆砌起来的,而是用每一个行动构筑起来的。如果把这些事迹分开来看,很多事是我们很容易就做得到的,但把它们联系起来,并且一连就是几十年,一连就是一辈子,却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么难的事老书记做到了,因为他有崇高的精神支撑,他牢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初心,他记住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精神带着他做了一辈子人民的贴心人。他的精神指引了他的行为,影响了他的一辈子。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角色身份的性质与老书记一样。刚刚参加工作时,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我是模糊的。在老书记为人民服务的故事里,在大亮山林海奏响的乐曲里,在举国上下学习老书记的氛围中,我一次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责任”这两个字眼在意识里愈来愈清晰起来。我知道,我正在努力朝着人民公仆这个角色靠近。我感受得到自己越来越强烈的服务意识,越来越成熟的思想,越来越稳重的工作态度。

老书记走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下了。他留下的不是一个个已经过去了的故事,而是一段段即将发生的感动。借着这些文字,向可亲的老书记再次致敬。同时,大声对自己说一声:坚持!

走近振王先生崇高的创作境界,告诉自己一种写作态度。

这是一部注入了振王先生太多心与血的成功的长篇叙事诗。我认为,如果说善洲老书记这个形象的出现是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之一,那么《公仆本色》的问世就是献给党的十八大最珍贵的礼物之一。这部著作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不是简简单单,它贯穿了振王先生“行走西线、潜心采访、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喜忧交集,笔耕不辍”的十分努力,振王先生为完成创作这部书的“任务”与“心愿”及其行动,影响着我。对于我这个正在渴望成长正做着“诗人”梦的年轻人,他送出的是一种崇高的创作态度,教导着我、感染着我。

对诗歌创作,振王先生可谓轻车熟路,信手拈来的文字对他来说就已经是诗歌,但创作《公仆本色》,如他自己所说,“于我而言,第一次为诗歌如此揪心地披挂上阵,重新使出一个战士雷厉风行的作风”,他把这次创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干,创作关于老书记的长诗,他毫不马虎,他用脚底板跑出了这部作品的生动与真实。他描述说:“突然发现,我们的采访就似蜜蜂采蜜,风雨无阻地飞进飞出。采访、采访、采访……合上采访本的时候,一看已经是子夜了。摸摸额头,低烧还在调皮地骚扰着我的躯体。起身握别采访对象,就孤寂地牵着月光回家。采访进入第八天了,‘真彩009’碳素笔用干了两支……”他们的采访进行了20余日。

每次读这本书,我一闭上眼睛,分明就看到了一个发着烧、穿梭在风雨中、不知疲倦地投入采访中的诗人。我很想用上“伟大”这一个词,把前面一句话变成“伟大的诗人”,以此来表达我对振王先生浓浓的敬重。但我知道,振王先生不会允许,他会告诉我他在做的是一位尊重诗歌的诗人该做的,这是一种创作道德。我,这个晚辈,没有做到。我看到的伟大,在先生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创作习惯罢了。

四千多行的《公仆本色》,它的成功不在于赵振王再次讲述了老书记的故事,挖掘了许多第一手的事迹,更在于诗人对叙事与抒情的默契配合。全诗一直在叙事,也一直在抒情,抒情有叙,叙事有情。我从中能读出振王先生的感情,真实不加雕琢。

他常常会“随着老书记的身影和足迹而泪流满面,经常在一个人的哽咽和号啕中,完成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情节书写”。正是因为这样,振王先生的《公仆本色》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一次读,都能让人读到心坎里。如果说不辞辛苦是一种创作道德,那么投入要算得上一种创作美德。想起爱做梦的自己上大学时坐在电脑前编心情、故作呻吟编感动,我的心红到发烫。

正是这样兢兢业业的态度,《公仆本色》问世了,以一种极具光芒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振王先生辛苦了。一部《公仆本色》的诞生,不仅带来了书内的感动,更有书外的震撼。

这是两位崇高的人,同样有着崇高态度与追求的人,一位是老书记,一位是振王先生,他们用自己做的教材影响着我的工作与创作。读《公仆本色》,走近两位崇高的人,让我与崇高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