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的感情迸发——读栖沐的长篇小说《青裙玉面》
草长莺飞的季节,读完了栖沐的长篇小说《青裙玉面》,一部来自云南楚雄的作品。南宋陈与义写过《初识茶花》:“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诗人把茶花的树叶和花朵比作青裙玉面,让人联想到那位穿着青色的裙子、面白如玉、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说主人公么女。茶花是楚雄市的市花,可见《青裙玉面》这个书名有着历史来源和深刻的寓意。
为青裙着墨,为玉面而书,是推介《青裙玉面》的理由。罗素说:“一颗真诚的爱心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因为他会产生无法抗拒的魅力,并引起所期待的反应。”读完长篇小说《青裙玉面》,作品血浓于水的情感迸发一览无余。
《青裙玉面》给读者呈上一个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严酷命题,在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实面前,主人公么女一路闯荡,鼻青脸肿,甚至是遍体鳞伤,却始终不忘立志和奋斗,在浊流清溪、泥沙俱下的社会生活里,个人的搏击虽然极为有限,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手中划动的桨,完成了“飞翔,是风的使命,让树,无处可逃”这样一个立意和主旨。尽管小说结尾陷入了理想主义的泥淖,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个具有诗意效果的美好结局,却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毕竟,人生应该是美丽的,社会应该是包容的。如果一味地把年轻人写成混不下去就跳楼,经不住挫折就投河,也有悖于人生常理。
《青裙玉面》血浓于水的情感迸发源于它是一部青春励志小说。《青裙玉面》的内容概要中写道:“20岁到30岁是如花女子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热爱生活、憧憬爱情、个性忧郁的么女,在从喧嚣的都市漂泊到原生态彝家寨子的流浪旅程中,是否能找到身体和心灵的归宿点?从骄傲的学生会文艺部长到K8卑微的歌女,从懦弱的小保姆到自信的心理学教授,么女会有怎样令人感慨的青春历程?”小说讲述了“我”,即么女大学毕业后10年里的人生经历。作者有意回避了么女大学毕业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一重大的人生选择,而是选择到实习的工厂就业。这种理性选择的背后,大家都能体会到公务员考试的残酷现实。在么女大学毕业后的10年人生经历里,可以看到,人生就似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个节目或一个完整的场面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么女也不例外,所幸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拼搏,那些人生经历到最后都成了么女的宝贵财富。
《青裙玉面》血浓于水的情感迸发让小说的时尚味道很浓。从蒙城到彝家寨子再到麟城,么女从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她的生命始终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一份单纯的美感。她不落伍、不死板,自然而亲近、浪漫而温馨、可爱又可恨。她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里,始终穿插着对爱情的追求。从学校到连连跳槽的就业点,爱情始终埋伏或是依附在么女身边。“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十年,我总是处于饥渴状态:青春饥渴、爱情饥渴、金钱饥渴、性饥渴、水饥渴、爱饥渴、思念的饥渴。”么女是直率的,直率得可爱,也直率得让人心痛。
《青裙玉面》血浓于水的情感迸发让小说青春灿烂和个性飞扬。小说以“么女”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其情感经历为辅助,真实、立体地再现了小人物也能成为成功人士的整个过程,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小说人物性格饱满,充满活力,凸显出一种小人物、大世界的效果。通过这部小说,我们能明显地体会到,生活就是艰辛与挫折的集合体,人生比小说更小说,只要用心去坚持、去奋斗,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