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里的古镇——王达三《游和顺》读后
王达三把和顺以及《游和顺》这两部书写活了。
一部是活生生的和顺,他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对和顺丰赡的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了整体文化的再打磨,再包装,和顺很快就蝶变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第二部就是近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游和顺》,王达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当了和顺的“总导游”,引领读者在和顺惬意的随心游弋。
和顺起建至今,始终沐浴在温馨、祥和、幸福的历史光泽里,成长、成功和成名。六百年沧海桑田,风吹雨淋,四季更替,一辈辈的大商小贩,用珍爱生命的虔诚汗水,甚至是鲜血做原材料,做黏合剂,建造了这座梦幻般的迷人小镇,并在神灵的庇护下,在战争的中心地带毫发无损地歌吟着、舞蹈着、行走着,坦然迈入眼下这个全新的时代。
一部和顺和美、和谐的历史,强劲有力地告诉我们:福音,绝不是一个笼统的词汇。风雨中,一步步走来的和顺,曾经留下儒商巨贾们书写的一篇篇闯荡天下江湖的感言,还有生命个体们镌刻的一首首征服世界的赞歌。福音的最初形态是创造,最终形态还是创造。
只有创造,才能够产生福音。幻想中的福音,只是一阵风,吹而即散,留不住。
在一如既往悠远动听的福音中,和顺这座充满了古朴雅致和鲜活现代等各种文化元素,以及厚重传统的文化积淀的古镇,在新世纪初叶,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发,在遵循“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箴言里再次谱写新的福音。
不想廉价地重复这句话: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顺的文化是什么,就是马帮文化、抗战文化、宗祠文化、建筑文化,还有玉石文化等等。只有粗糙的习惯和行为,而缺少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渗透,就形不成文化。和顺经过六百年岁月的洗礼,所提炼和体现出来的文化,是一种中西融合、多民族认同的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
在我眼里,王达三得益于文化这个助推器。和顺,是王达三的福音;王达三,亦是和顺的福音。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来开发、再塑和经营和顺,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申报“全国魅力名镇”之初,我还在丽江工作,并不知道和顺闪亮登场的具体过程。一次聚会,听丽江副市长的朋友杨一奔讲述有关束河申魅的话题,她是丽江申魅的负责人,那时还没有进行第一轮角逐。讲到竞争,她就有太多感慨情绪在呈现、回荡。清楚记得她当时微笑表情的深处隐盖不住的那份沉重:束河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和顺。
从此,和顺就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时,总觉得,大研古城之后凸显出来的束河,多好啊,云南有多少地方可以与之相比?而遥远的和顺怎么就成了束河的主要竞争对手呢?后来的事实证明,杨一奔的担心不是她本人缺乏自信心,而是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束河模式”背后,凸显了一个致命的软肋:灵魂,也就是深远的文化体现。同是古道驿站,同是马帮文化的摇篮,但是,所构成的元素或者原料,却有着历史和地域的很大差异。申魅的事,当时与我不太搭边,也就没有去过多地思考束河与和顺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和顺申魅的成功,并不在于最后的结果。央视名嘴“正话反说”的三个举证,使和顺在第一轮出场时就大放异彩。和顺申魅一波三折的细节,是我今天在《游和顺》一书里看到的,艰辛和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有趣的是,“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桂冠戴在和顺头上的时候,我也逢调保山工作,觉得自己是来为和顺的胜出鼓掌和庆贺的。
我也属于像王达三那样自觉自愿热爱和顺的外乡人。不知是文化的吸引,还是古镇特有的磁性,每次去腾冲,多数住和顺。不需要推介,亦不用人引领,完全成了个人自觉自愿的选择。每一次都从内心感到欣喜,觉得那地方养颜(养眼)、养神(养身)、养人(养心)。所以,去腾冲,住和顺,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带上这本书漫游和顺,您一定不想家。”这是《游和顺》一书序言《和顺湘人》里说的。说的话不一定准确,却讲得充满诗意和人情味。在读过《游和顺》之后,才会感觉这是一本特殊的游记专辑。特殊在可以把《游和顺》当作一篇“和顺赋”来欣赏,也可以将《游和顺》作为文化散文来解馋。作品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量,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内部消息”,这是最有卖点也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手材料。作为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的总经理的著作者,只有王达三最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其中的内情、甘苦,以及一波三折的艰辛开发旅途。作品主要对和顺近7年的巨变,做了精彩分述以及深层次的描写。它融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是近年来写和顺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因为王达三成事在先,借用小崔的话说:“来自湖南的书呆子王达三爱和顺爱得死去活来,不出本书不足以表达他的爱和情。”对和顺,王达三是用心做、用心写,所以,和顺以及《游和顺》,都是值得一读的书。
王达三对和顺的喜爱,和顺对王达三的眷顾,构成一双动人的眼睛,在极边第一城泛着迷人的光彩。有幸认识王达三是在2006年12月保山市首届文学艺术政府奖的颁奖晚会上,我获得诗集奖,而他荣获了突出贡献奖。奖项不大、奖金不高,却是对他、对和顺开发事业上的肯定。腾冲,如果缺了和顺的开发,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一个外乡人,一个文化人,一个弄潮儿,能够在短短的时段里,把平静贤淑的和顺成功地推介出去,需要执着与才华。
再说点题外话,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作为一个躬身做事,成功开发了和顺的企业,仍需要在内部的企业文化建设上与和顺的整体文化形成有机体。就是说,也需要在企业文化领域再下一番功夫。诸如,有高度、深度地做一篇精彩的《和顺赋》;做一首大气的配乐朗诵诗《和顺颂》;再写一支气势磅礴的《和顺之歌》。这些事,只是顺便提出来,或许应该做,却也不一定非要去做。只是想,如果做下去,和顺的福音会世代相传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