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大厦不封顶——李丽诗集《女兵梦》序

精神大厦不封顶——李丽诗集《女兵梦》序

成长,是需要机会和环境的。

成长,是需要平台和基础的。

当李丽用真实的作品换回一个编号为“1293”的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证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她的真诚付出,以及不懈努力,最终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被肯定下来。

人生值得庆幸的情节和事件很多,这是其中之一吧!更何况李丽在加入省作协的那年,在一个非常美好的年龄段上,又出版个人诗集,是双喜临门,是件让人感到惬意的事情。我为《女兵梦》写个篇首语,也就感到很愉悦。

早在新千年的曙光里,我正在充满幻想地憧憬着新的无限美好时光的时候,一个怯生生的女战友站在我跟前,用怯生生的双手托着几份怯生生的诗稿,用怯生生的话语怯生生地对我说:“赵老师,我试着写了几首诗,想请你帮忙看看。像你一样,我也喜欢诗歌和文学,但找不到老师指点,一直躲着写,自己写给自己看!”

我看重的是那一份诚恳的进取心,也就无法把一行求知的足迹拒之门外。诗歌搭建的友谊桥梁,由此连接了此岸和彼岸。

就这样,在乍暖还寒的春色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在一份充满好奇和真诚的心态里,她以一种精神之旅中的鲜艳旗帜,吹得诗歌的风儿呼呼作响。她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和《边疆文学》等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

透风的竹楼和木垛房,怎能藏得住急切而好动的心绪呢?

我努力为眼前站立着的那个单纯的女兵圆一个美好的诗歌梦想,而真心地付出着点点滴滴的心血。

不为什么,只为一份让人浮想联翩的美丽。

不为什么,只为一首让人振奋难眠的诗歌。

诗歌始终拒绝华而不实,始终远离圆滑世故,始终不理装腔作势;始终厌恶自以为是,始终唾弃先声夺人,始终鄙视顾此失彼,始终愤恨默然冷酷。回眸那段深入心灵的生命历程,让人充满幻想和追求。当散文诗《女兵梦》获得第五届武警文艺奖诗歌奖的时候,我举在手中的庆贺酒杯,下意识地停歇在半空中。既是炫耀更是展示:这是诗歌的胜利,这是追求的胜利,这是精神的胜利!

有梦的人生,是快乐的也是富足的。当《坐在秋天的画框里》被《都市时报》和《散文诗》分别刊用,被收入《2001年度全国最佳散文诗》(漓江出版社),《心约》再度被收入《2003年度全国最佳散文诗》之后,李丽诗歌梦想的棱角就凸显得锋芒毕露、铁证如山、有据可查了。

这是她个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没有人去为这份果实平白无故地邀功请奖,唯有我从眼睛里和心里最清楚这一件件作品,出笼的整个细枝末节和不厌其烦制作形成的过程。作为其人其作的第一位读者,我始终在其作品的一笔一画间,充当鲁班的角色。因而,在她出版个人诗集的今天,我面对诗集以及诗集以外的日月星辰,坦然地微笑着:友谊和荣誉,是用心血赢得的,用诚挚赢得的,用真情赢得的。

收入本书的作品是李丽发表的部分诗歌和散文诗,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再现军旅生活和心灵故事。有一定的可读性,既有军人的阳刚之气,又有女性的阴柔之美,颇显潜力可挖。我相信,在阅读之后,明智的读者会给一个公证的评语,在这里我也就不做王婆卖瓜式的褒扬,如果继续努力,一定还会再出佳作。

诗歌,是自由对话的最佳传达方式。

诗歌,是宽宏大量的。

诗歌,是恢宏无限的。

李丽的文学之路,还仅仅是个起步和开始。如果要想尽快扔了拐杖,独立行走和奔跑,还需要下苦功,使狠劲,得有一个漫长的再造过程。我期待着看到她更多的作品和集子面世,以示人生不朽的精神价值。

秋天,总有秋天的收获,这是喜事,更是规律。

在《女兵梦》出版之际,写下这些感言,以此表达一种诗歌的情绪,诗歌的情怀,诗歌的情谊,更表达一种人生的态度:精神大厦永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