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散包裹看风情——沈洋的电影《包裹》观后
根据沈洋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的电影《包裹》公映后,入围第35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主竞赛单元,获第六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文艺基金贡献奖,并获评为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最近,由笔者所在单位——云南能投集团统一组织观看,很久没有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心存感激。未进电影院之前,心里一直在琢磨:就一个包裹,不会有太多的故事吧,难说是多水分的泡沫剧。
观看过程中,随着一个个的“包裹”被打开抖散后蓦然发现,包裹里装着的大多是真善美,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真情的洗礼。真情雨露,不仅洒在那个叫“瓦房小学”所在的土地上,更是洒在受众的心灵里。那些陌生而遥远的人,那些平凡的属于打工一族的人,却同样地关爱着贫困山区的儿童就学问题,并伸出春意盎然的手,把仁慈善良的心变作一份份捐赠的物品,还有那一封封催人奋进的信,寄往“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滇东北。在众说纷纭的“道德沦丧”的现实面前,社会担当的意识和责任却无处不在,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
电影《包裹》取材于2006年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事件之一的昭通大关青年教师毛利辉的感人事迹。剧情不复杂,线索也很单一:一所小学、一个个的包裹和一群与包裹发生了必然联系的人,构成了电影的元素。讲述了两代乡村教师与村民和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爱心捐赠狂潮,直面人性狭隘自私和宽仁博爱的剧烈冲突,从而引发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感人故事。蒋老师的被辞退与吴老师的接任,两个正面形象的出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发生在瓦岩村的利益驱动下的矛盾冲突,可谓是打开包裹,人性的悲悯、良知、温情、宽容以及狭隘和自私,就一览无遗地得到展现。最终,两代乡村教师以他们无私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平息了这场爱心“风波”。当年发生在大关县瓦房小学的爱心故事,得到了延续和升华。编剧沈洋是位年轻有为的作家,以纪实文学见长,近年来的创作势头较好,呈现稳健从容的态势,去年彝良地震灾害发生后,以极快的速度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由他作词、李鹏作曲的反映彝良地震的歌曲《拉紧我的手》,更是脍炙人口。
观看《包裹》时,意外发现两个熟悉的面孔,我的战友李绍勇和戴琳分别饰演了李八斤和红豆,这算是“抖”包裹过程中的又一个特殊收获。抖散包裹看风情,值得抖,值得看,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