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杨善洲,要写出真情,就是要写出杨善洲做人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出真情,读者才会信服。杨善洲是有人格魅力的,赵振王说得好,杨善洲的人格魅力基点——就在于“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杨善洲的简历是这样的: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生。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本村农会(武装队)小队长,施甸区土改小组组长、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保山县委副书记,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副书记、书记。1988年4月,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家乡大亮山建林场,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造林面积达5.6万亩,最后全部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乐于奉献,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他60年如一日,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公而忘私。
杨善洲一生身处领导岗位,最后作为保山地委书记,算是保山的高官了,但他没有官位意识,没有高官思想,没有官架子,始终把自己置身于老百姓中。他的衣食住行非常简朴,在位如此,不在位也如此。他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一心只扑在工作上,用他女儿杨惠兰的话说:“我4岁了,才见到他,妈妈叫我喊他爸爸,我还叫不出去。”“我和姐姐计算过下,他和我妈妈结婚62年,夫妻相聚的时间不超过2年。”“他的工资不照顾家是常事。”杨善洲老书记在工作上,用现在反腐倡廉的术语“勤政廉政”来说明他是没有问题的,要说有问题就是在“廉政”二字上不够准确,因为他已“廉政”到了大公无私的地步,所以,要用“大公无私”这个词语来形容杨善洲才是准确的。他的工资又不照顾家,哪里去了呢?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说,他下乡看到当时的生产队和一些特困户在春耕农忙时节,没有钱买农药化肥,常用工资给他们购买,钱就是被这样用掉的。这些事迹在一些村村寨寨变成了民间故事,变成了民谣,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