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边地的佳作——张月和诗集《诗情边关》序
腾冲,值得抒情;滇西,值得书写。这几年,我一直在极力做这个事情,与张月和不谋而合。张月和托人从腾冲送来诗集《诗情边关》(云南民族出版社)的书稿,嘱写序,欣然答应。
近几年,腾冲文化界是活跃也是沸腾的。一个县的作者们纷纷自觉自愿地出版个人专著,这是一种极好的文化现象。颓废与振奋,永远是一对处于搏杀状态的好战分子,输赢自有时间做出评判。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文化的腾冲,其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行为、文化痕迹和文化贡献。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腾冲电视台主任编辑的张月和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用文字为故乡的风土人情刻画雕琢,用语言为家园的历史文化堆土垒墙。作者用诗记述人杰地灵的边地腾冲,赞美美不胜收的滇西广袤土地,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行为。
张月和走入我的视野,带着动人的表情,在键盘勤奋的“嘀嗒”声里,他写边关历史,著有《史迪威公路》《天无绝路——中国抗战外援线演义》《麓川演义》《火山风雷——辛亥云南腾越首义》《永历流亡》《盟军劲旅》等;写古道今昔,著有《越过高黎贡》《走向异域》《丝路花雨》等;写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著有散文集《天外之境》、诗集《诗情边关》《腾冲名胜诗三百首》(编著)。
张月和《诗情边关》,兼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读来亲切随和,由阅读带来的愉悦,让我想起自己写过的《组诗腾冲》,其中的《火山口》写道:“不用去问/一看就知道/它们时刻想着/血口喷天/可是/这年景/风调雨顺/火山口/只有哑口无言。”《诗情边关》也让我想起清代腾冲名士寸开泰所作的“龙光台长联”。不论写景还是咏史,都充满了“边”的特点,边塞风光,边关古隘,边陲盛事,边务人物等,从中体会边陲腾冲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壮丽多姿的山河。
作者所指的“边关”,并不局限于狭隘的腾越大地,《诗情边关》被分为“山脉丘壑”“江河瀑泉”“生物珍奇”“物流特产”“民俗文化”“边关古道”“文苑津梁”“寺观庙宇”和“腾冲印象”九个部分,我认为自有“细分”的道理。其中,我知道了“腾越十二景”还有“山系”和“水系”之分,犹如给读者摊开了一张清晰的“旅游线路图”。
诗贵情,情贵真,《诗情边关》饱含作者对滇西边关大地的真情实感,赞美、书写了滇西边关大地的人文历史、地理奇观和风土人情。
《诗情边关》大多由绝句组成,也有部分律诗和自由诗,在艺术构思、结构布局以及语言用字等方面,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唐宋时期曾经创造了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格律诗、绝句主宰了诗坛。新文化运动后,现代自由诗主宰了诗坛,不可否认,律诗、绝句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等特点,在新时期文学发展道路上,崇尚文学经典陆续成为许多人的追求。马雅可夫斯基说:“韵律(节奏、拍子)是诗的基本力量。”张月和的诗歌,就是在尽力追求一种犹如潺潺流水的韵律之美。其诗句畅达、悠扬、简洁明快,以律诗、绝句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显出国人传统文化的韵味。
《诗情边关》手法多样,有的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比如《大脑子》,以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了高黎贡山大脑子的形状和神韵:“贡山本是一神灵,脑大足肥宇宙行。承载风霜云雨骤,润泽草木稻禾青。”有的诗意浓厚、情理入微,比如《题叠水河》:“半晴半雨烟尘起,一窜直飞峭壁空。问瀑何以涛怒吼,逢生绝处力当雄。”具有哲理诗的风格。有的融汇古今,内涵丰富,比如《白玉兰》:“高枝一树撑天立,凝望春归柱雪枪。兰女抛盐香满手,冰姿洁玉卸霓裳。”结合兰女抛盐的传说,极力赞美白玉兰的姿态及品质。
张月和的诗集《诗情边关》,一诗一画,诗情画意,互为补充,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诗意的边地,边地的佳作,《诗情边关》值得阅读和收藏,就此留下这些直观的感受,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