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王面对这样一个杨善洲老书记,怎能不动真心,怎能不动真情呢?于是他在长诗《公仆本色·尾声:难尽的话语》中这样写道:“13日上午,……送老书记回他的故乡施甸。沿途,均有自发的人群戴着白花,举着横幅为老书记送行。那幅在‘一尘不染香到骨’的横幅下为驾鹤仙去的老书记送行的场景,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双目含泪,内心震撼。”这是赵振王发自内心的真情的话语,于是在采访本上便马上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句:

这个十月,白花开了一地

摇曳着、摇曳着,与您依依作别

哀乐的余音里,悲伤的泪水流过心头

泪湿了绽放在胸口的花朵,花瓣纷纷跌落

跌落了2010年景色迷人的深秋

那些花,那些白色的花啊

踏着蜡梅无言的韵脚

含苞怒放,撒落一地花雨

荡涤敬仰者怒放的心灵

…………

淡淡的花香,流淌在您的身旁

娓娓道来,叙述着您

60年工作着的美好时光

诉说着您,清廉一生

无愧于风骨气节的无畏风范

以及善始善终的平民情怀

情到深处,人孤独

您留一身正气给后人

那么多人赶来了,与您握别的时候

您说请不要掉泪。情到深处

人无语,您造青山留给子孙

是啊,这样的诗句,读来真是字字有爱,句句有情,感人至深。这就是公仆本色的杨善洲给诗人激发出的像火苗般燃烧的诗句。在进入长诗《公仆本色》创作时,诗人的激情更是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洋洋洒洒4000多行。其中,写到情感深处时——在“最后的呼吸”部分,这样写道:

临走之前,杨善洲做梦不会想到自己

受到了这么高的礼遇

——受中共中央组织部李源潮部长之托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辛桂梓部长二度亲临病床前

问候并鼓励杨善洲,一定要战胜病魔

坚强地活下去

祖国和人民,需要一笔活着的精神财富

…………

2010年10月10日,据说这个日子

十全十美。如此圆满之日

是杨善洲等来的吗?不是

这是一生修善行、积善德

行善事的终结,也是新的开始

杨善洲选择这一天再次出征

站在眼泪的背后,与杨善洲告别

杨善洲一生不相信眼泪

眼泪不是廉价的秋雨,我们就强忍着

尽可能不让咸涩的泪水,占据身体的空间

变作雨滴,肆虐天空

泛滥成河,祸及秋季

杨善洲在弥留之际,与癌魔做坚强抗争的那些日子

知情的人纷纷前往探望,探视一位病中的老人

有的人,过去就相识;有的人,完全是陌生的面孔

他们送去食物药品,送去问候,送去人间真情

不为什么啊,只为一份牵挂而去

为敬仰的一种人生而去

…………

人生需要合群,思想需要独立

杨善洲是一座合群的善洲,又是一座独立的绿洲

洲,面积广阔之意。杨善洲宽阔的胸怀

却擅长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完成人生的每一个章节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真抓实干,善始善终

杨善洲留下一座精神善洲,留给后人慢慢品读

杨善洲留下一座物质的绿洲,给我们尽情享受

可见,这时诗人的笔尖是在老书记最后的呼吸上泼洒的,他用这样的诗句来写杨善洲,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每一句都很耐读啊!

《公仆本色》开头部分“引子:润泽的生命”,写的是对老书记走后的总体感觉和印象,下面又分章来写。第一章是“无声的岁月”,是写杨善洲退休前的工作作风和他的百姓情怀,不居高临下,是从杨善洲细微的生活细节上捕捉了写的。其中又分为“生命的遗嘱”,写杨善洲生前的一份遗嘱——生命到了终点时的境界;“对话”,写杨善洲和爱人60多年聚少离多的夫妻情怀;“功德碑”,写一个普通老百姓自愿为还健在的杨善洲树了一块功德碑;“土地情”,写杨善洲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老人的相聚”,写杨善洲常在其家乡姚关清平洞——对爱国将领邓子龙抗战遗址的情结;“回家的路”,写杨善洲因痴心工作而对家人关照得很少的动人情怀;“说不完的话题”,写老百姓深情对杨善洲的议论和评价;“落脚清平洞”,写杨善洲对爱国将领邓子龙的敬仰情怀——死后也要把骨灰埋在这里;“最后的呼吸”,写杨善洲在人生终点的时候——对人生的哲思;“马桩的少年”,写杨善洲少年生活的一个故事;“回到大亮山”,写杨善洲走后骨灰送回大亮山的情景;“生活账与品德账”,写杨善洲下乡吃饭开伙食费的事情;“办好芝麻事”,写杨善洲为民办事的一个小故事;“飘香的咖啡”, 写杨善洲在潞江坝种植咖啡的事情;“病榻前的希望”,写杨善洲在生命的尽头还在回想自己过去没有做完的事情;“学艺之路”,写杨善洲对向师傅学艺的感恩之情;“支前的担架”,写杨善洲为滇西抗战支前的事情;“生命的绝唱”,写杨善洲把经营22年的万亩大亮山林场捐献给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照片背后”,写杨善洲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保山视察时合影的一张照片背后的内容;“张玉珍”,写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作为贤妻良母的美德;“父爱如山” 写杨善洲对女儿的疼爱;“山水情怀”,写杨善洲在位时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果木人生”,写杨善洲喜欢嫁接果木;“科学种田”,写杨善洲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一只碗”, 写杨善洲在机关上班时与机关工作人员始终排队打饭吃;“风行的‘笑谈’”, 写杨善洲亲民爱民,因没有官位意识而产生的一些奇闻逸事。

第二章是“不变的誓言”,其中“善洲林场”,写杨善洲营造大亮山万亩林场的思想和情感;“再征之路”,写杨善洲走上大亮山的信心和决心;“白手起家”,写杨善洲在大亮山的艰苦创业;“植树变奏曲”, 写杨善洲在大亮山历尽艰辛造林的事;“造林插曲”,写杨善洲在大亮山造林遇到困难;“油毛毡房”, 写杨善洲在大亮山住的油毛毡房;“甜美的果实”, 写杨善洲在大亮山种植的果木结果了;“关爱,没有门槛”, 写杨善洲在大亮山如何克服困难;“友谊交响曲”,写杨善洲的原部属杨兆华带了点小礼品去看他却被拒绝之事; “榜样的力量”, 写杨善洲的品德和精神感染了群众;“奖金分配”,写杨善洲把政府给他的20万元把奖金捐了;“老书记留下的……”,写杨善洲留给大家的是一心为民的精神。

第三章是“鲜活的形象”,是长诗的尾声,仅写了29行的一首短诗做深情的结尾。从这个结构看,作者是在采访过程中有感而发的诗句,不做作,不僵硬,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