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幽兰正芬芳——彭愫英散文集《兰香一瓣为你开》读后

一瓣幽兰正芬芳——彭愫英散文集《兰香一瓣为你开》读后

旱得太久了,心里一根筋地指望着久违了的一场雨,在渴望的时刻突然降临心灵的土地。等待眼前的大地变成一片氤氲景象,像是苍天给发红的土地淬火。翘首等待中的雨,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是整个滇西、整个云南和整个大西南的共同愿望。盼望中,顺手拿了彭愫英的散文集《兰香一瓣为你开》,在周末的闲散时间里阅读。

迎着幽兰的香气,大峡谷盈满了动人的泪滴。坚硬的时光在等待的期望里,呼唤一场雨给人带来温润的厚爱,平息焦躁中滚动的战栗。顺着文字指给的方向,找到彭愫英不羁的思绪时,她的作品已经显出了饱满的质感。倾心地进入她奉献的每一个篇章,隐隐约约看到她虚弱的背影,坚韧的足迹,微笑着怯生生地迎候我的到达。

怒江的文学艺术事业在不屈的进程里被一群虔诚于文学的人继续着,坚守着。彭愫英既是一个自觉地把文学的书写作为己任的作家,又是一个倾情摄影艺术,把记录怒江作为最大乐趣的摄影家。迄今为止,她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枣红》,中短篇小说集《霞衣》,游记散文集《啦井拾遗》《盐马古道》,散文集《兰香一瓣为你开》和小说集《古道碎花》等。故乡的彩云、涛声、古道以及边地各族群众的生存状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了她永远的抒情对象和叙事主体。这应该是她把自己融入神奇俊美的怒江大峡谷后的一种回报,这份回报里充盈着思索的悠远气息。可以这样猜想,蓝天下怒江边的沙滩上,彭愫英在为一袭涛声而痴情地奔跑着,江水溅到她的腿上,哗哗哗地为她助威。她的写作和拍摄行为是那么的自由奔放,甚至无视那些常年奔涌不息的怒江水流。作家需要这样的从容镇静,把月光里、太阳下的梦境,与心爱的笔墨和镜头交织在一起。太阳就在她的头顶上开心地笑着,她在岁月里自觉地捡拾那些人生记忆,以及脚下那些诱人的景色,把它们留住,留在一篇篇耐读的书写里,留在一幅幅美景的构图中。

丝绸古道的悠远历史,成就了马帮文化不朽的业绩,马蹄擦亮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灿烂文明。彭愫英的触须就爬满了这个难得的题材视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她成就了游记散文集《盐马古道》和小说集《古道碎花》两本著作。在提笔表现怒之水、峡之谷的书写历程中,彭愫英在自己的生命长河里闪耀出边地题材独特而持久的光芒。那么,书写大怒江的那些美好时刻,到底给她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呢?

彭愫英写心念的文字,充满鲜活的血水;写思念的章节,令人牵肠挂肚;写景色风光,秀色可餐;写人物,性格多变饱满。她从不节约柔媚的笔墨,耐心细致地描述、抒情。看得出来,她绝不轻易遇水而止步,逢山而退缩。这是一种很严谨的写作态度,用她自己的话说:生活历练后的感悟,转化为对生命的讴歌。自己活着,应该为社会留点什么?我想用文字净化更多人的心灵,想用更多的文字引起更多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都说文字画心,画的前提,就是风土人物引起的审美思考、人性的深思以及灵魂的拷问。没有这样的前提,胸怀没有藏着大爱,文字很难引人共鸣。

我赞赏她的这个认知点。闲暇之时,彭愫英身背一部心爱的相机,在怒江两岸不厌其烦地寻找灵感,捕捉那一个个不可多得的美妙瞬间,不断地为摄影和文学的创作做积淀。她是那种极为单薄的女人,但是,边疆民族文化对她的塑造,和不断积累中的各种知识对她的扶植,永远是一种对弱项的有益弥补。她如是说:静夜,敲打键盘,把灵魂放逐文字里,一种自由,在孤独里歌唱,一种情结,在痴情里编织。高山峡谷养育的女儿,用文字和图片解说自己对家园的热爱,剖白对生活的感悟,赞美亲情、友情和爱情。原来,她对孤独的理解,与我很相似,也很接近。粗略地梳理彭愫英的创作活动,可以这样说,诗歌是小号手,小说是敢死队,散文是主力军。她的散文里,还有一部分小品文。小品文,绝不是一种容易写的文体,它需要睿智、幽默、思想,还有渊博的知识。刘墉的小品文,以小见大,轻松自如,却耐人寻味,思索无边。彭愫英的小品文,虽然没有刘墉的大家之气或自然天成之风,却有一股不可小视的自我风格。当然,她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语言还不够精练,少了些许冲击力。散文的语言,绝不亚于诗歌。散文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述说真意的文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情、真心、真意,除了情节真实外,就得借助语言的穿透力进入散文的本色之境,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由语言酿造出来的美感,亦如香浓的酥油茶,醉人的青稞酒和飘逸的咖啡香。

彭愫英是个谦逊不自傲的写作者,也是一个自尊而不自负的文学创作实践者,尽管有了斐然的创作成果,却从不张扬,还一直在默默地写着,不断地写着,努力地写着。出版个人专著只是作品积累的一种形式,作品的不断更新,并在深度上不断拓展才是根本。对于这一点,她有着清醒的认识,谦和地在文学的沃土上辛勤地耕耘,也在一颗一粒地收获着。

尽管信息时代,交流方式快捷无比,地球也只是一个村庄的概念。然而,还是因了怒江大峡谷太深和她自己不善于声张的客观原因,至今,她的作品仍被外界所忽视,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被一抹“悲”的色彩覆盖,同时,又被一股“喜”的气氛环绕。我觉得,此“悲”在于锁在深山人未识,缺了推荐、介绍,多少阻碍了彭愫英更宽广的写作;此“喜”表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最终在她非常饱满成熟的时候,会有伯乐在马群里看中她。

从这个角度看彭愫英,突然觉得我的境况与她极为相似。能够与自己碰杯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孤独环境里认识和审视自己,体味了孤独给人带来的许多尴尬和快乐后,清醒地对“自我亲感”充满了一种自娱自乐式的赞美,并把它化为一种精神。可以用这首诗表明自己的心境:清风临窗秋色暖,寻得蜡梅待雪寒。梦里情诗陪孤人,相思飘得一地香。

读了彭愫英的散文集《兰香一瓣为你开》之后,突然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也就动笔写下这篇不是评论,也非随笔的文字。冲动是魔鬼,这个道理,我懂,却没有办法拒绝一个虔诚的写作者对我的感动。与彭愫英只有过一次短暂接触,席间对话并不多,怒江在一旁静听我们的对话。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算作是与她的又一次交流。在此,给她打开一道门,或者一扇窗,让她透透气,疲惫的身躯需要安抚。可是,写作是不可以停顿,也不能轻易歇息的。“兰香一瓣为你开”,我看到的是彭愫英如一株打苞绽放的幽兰,正处在芬芳的黄金季节。真心希望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怒江,乃至云南的文学事业尽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