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诗歌的今天:经济发展一般,诗歌却还有生命力

保山诗歌的今天:经济发展一般,诗歌却还有生命力

其实,保山的诗歌生成很早,并在史书里被记载和流传,如《澜沧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它人。”这首诗,出自遥远的西汉。出道早,流传广,并不代表今天的成绩,我们保山也不会坐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

客观地说,今天保山的诗歌和它的经济情况差不多,在滇西不靠前也不落后。保山的诗情,没有丽江“睁眼看世界,闭目思丽江”“七彩云南,梦幻丽江”的大气;没有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的霸气和“风花雪月”的缠绵。但从说文解字来看,保山的“保”,是人呆,傻傻的意思,保山就是一个人傻傻地待在大山上,诗情就会油然而生。

与多数兄弟州市差不多,保山也是诗人活着,诗歌不死。点点数数之中,总还有那么几个活跃的诗人。如李明华、杨荟能、武叶、杨晓富、杨吉强、张斐、施颖等等,构成了老中青三代人的一个有机链,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进行着诗歌创作。张斐在大学期间,就在《飞天》《诗歌报月刊》等报纸上频发作品,施颖在读大学期间就出版诗集《做梦黎明》,他们是保山诗歌新生力量的代表。当然,保山的诗歌现状需要改进,诗人队伍需要加强。在这些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上,保山市文联也正在做积极的努力。如,加大发现和培养的力度,设法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2006年始起,坚持两年一度的保山市文学艺术政府奖;在明年将增大《高黎贡》的页码,有规模地推出本地作者和作品,特别是年轻的作者。

让我感动的是,在来丽江之前的一天,在今年第十期《民族文学》上看到《隐秘的旧城》,作者叫李达伟,原来还是我们保山的,看来保山的文学在坚守中并不乏后来者。更为重要的是,因保山人内敛的性格和淳朴的品格,很多保山人都穿着“马甲”游走在网络诗歌里,有很多人无论是“梨花体”“回音体”,还是“羊羔体”都很给力,但大家很少议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