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方法,突出重点,确保笔会出作家、出作品

改进方法,突出重点,确保笔会出作家、出作品

滇西笔会能够这样韧性地坚持二十多年,就是取决于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好措施、好方案、好制度,同时,取决于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个人觉得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首先,改一改笔会泛泛收集参会作者稿件的做法,并做到泛中有精。每年的笔会,有侧重地选好重点作者,布置任务,向一些有培养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作者约稿,并着重扶持,在第二年的笔会上介绍推出。保证每年推出一至两个重点作家或一、二部(首、篇)重点作品。其次,采取作品研讨会、向重点刊物推荐等办法,对重点作家和重点作品进行“偏爱”扶持,不断坚持,往复坚持几年后,必定会培养和涌现一批叫得响的作家和过硬的作品。再次,对选准、选中的作者要重点关注。决不能因为这些重点扶持的作者交不起会务费,出不了路费而到不了会,可以由笔会为重点作者解决这种无奈与困扰。同时,如果遇到重点作者因所在单位的关系请不到假参加笔会,可由当地文联主动出面为作者协调等等,诸如此类的难题可以由作者所在州市文联解决,假如作者所在州市文联也解决不了这样的困难,就由省作协出面协调解决。目的就一个,推作家、出作品。俗话说得好,下狐狸是需要羊油的。舍得盐巴才下得酱。我认为,滇西笔会已经到了必须设置文学重点攻克目标的时候了,我们需要组织起自己的神枪手、突击手、小分队,用强有力的火力网去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目标冲锋陷阵,如《十月》《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等。单纯的以举办笔会为快感而不注重实际效果,这种形而上的笔会,宁可不办或者少办。

应该把滇西笔会打造成像《诗刊》社的“青春诗会”那样的诗歌“黄埔军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每一次笔会推举“两重”作家和作品的做法,绝不是无稽之谈。广袤的滇西大地上有着比其他地方更丰富的文学素材,如马帮文化、抗战文化、玉石文化和边地文化等,都是得天独厚的题材,加之滇西有着广泛的文学人才和作家队伍,只要组织者、指挥者与战斗员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勇往直前,一个个的文学制高点就可以如期攻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付出、牺牲、阵亡。但是,有了这些不断的努力做保证,通往胜利的路才会自然而然地铺就而成。

文学作品的可比性不是在某个区域里沾沾自喜就能够完成的,而应该放在全省、全国那样一个大的平台上去历练。通过滇西笔会这样一个有效的文学活动去促动和推进。滇西文学(当然,这样以区域划分文学的提法,缺少严谨的科学态度)必然会有新的起色,新的突破。军人为荣誉而战,作家为作品而存。或许,经过战术的调整和战略的重构,滇西多年没有能够出名作家(特别是本土作家)、大作品这样的让人感到惭愧、内疚的事实,应该得到一个很好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