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色,迷人更醉人——刘义马散文集《乡色高黎贡》序

乡色,迷人更醉人——刘义马散文集《乡色高黎贡》序

揽风揽月揽闲情,写山写水写乡色。因为序言,在通读了刘义马的《乡色高黎贡》后,就蹦出这样一行字,即刻记录下来,算是给序言做个恰当的开篇。

《乡色高黎贡》,书名在朴实中不乏霸气,高黎贡,一座山的名字,为最高峰海拔五千多米的山涂抹文字的乡色,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而滇西隆阳本土作家义马做到了。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在乡色的诱惑下,可想而知。那份情,会有多浓;那个醉,会有多沉。

刚过而立之年的义马敦厚中洋溢着激情,低调中蕴含着力量,他认为自己是活在小城里的“乡巴佬”,我想是因为骨子里对生养自己的高黎贡山下一个名为“芒宽”的少数民族乡乃至整个隆阳大地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学历史、爱文学,多次在征文活动中获奖,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乡村教师、文物管理员、区文联副主席,一段并不复杂的学习工作简历,却让一颗不甘沉默、不屑寂寞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乡色高黎贡》的硕果。

有人说,有故土情结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义马的《乡色高黎贡》让故乡这份记忆中的情、旅途中的情、生命中的情,化为深情的文字,寄托在字里行间的表述过程中,乡色元素就饱满地呈现出来。说不完、道不尽的高黎贡,被舒展地打开,并显出许多新意。

身为80后的义马在创作中涉猎很广,诗歌、散文、小说、论文均有建树,短篇小说《好大一套房》《调动申请》等深受读者好评,其围绕隆阳文化撰写的论文被业内人士首肯,而《乡色高黎贡》是义马历史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合集。文集不论是书写历史还是抒写乡情,始终以细微入笔描绘,全神贯注地思考,绝不是泛泛地写,用字数取胜。这是难能可贵的。说到乡情,用义马自己的话说:“我无法描摹她的美丽,也无法解读她的厚重。于是只能开启一瓶又苦又甜、似醉似醒的‘乡色酒’,独品乡愁,寻找故土的灵魂。”

既是乡色,必定透着动人的气息。高黎贡这座自然之山,曾经融入太多的人文元素,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增添中。千年的马铃声和现代汽车的喇叭声,打动着悠远的历史足迹,感动着岁月无悔、色彩斑斓的年轮。在这个经久不息的过程里,义马用自己的文字丰富着这种感动和音韵。义马生活的边城保山,精神层面的肥沃来源于历史与自然两个层面。虽然,这座悠久而沧桑的城池,在二战期间,在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中毁于一旦,而今找不到古城的古朴容颜,也寻不到斑驳陆离的影子了。唯有那些散落在山峰和村庄的古刹庙宇,在静静地默诵历史留在永昌大地上的音容笑貌。保山,以丝绸的良好质地、玉石的华美富贵、古道的断而不朽,留下了诗意不绝的回响。作为年轻的写作和记录者,义马一开始就倾心聆听到了历史的颤音与现实声响的交汇,发出的那份不绝于耳的洞经音乐般的旋律。深厚的人文底蕴、珍珠般散落的景色,轻车熟路地信手拈来,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散文写作讲究文章立意和语言技巧,这两者在义马的《乡色高黎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当然,作为年轻的业余写作者,自然很难达到名家高手的水准,部分篇章的写作技巧难免还欠一些火候,但也因为这种“嫩”,显示出了一种血气方刚的可爱。希望义马在今后更长的创作实践中勤以锻炼提高,写好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的文学艺术水准。

乡色有多深,一片冰心在玉壶;乡情乡愁有多醉,不妨一醉方休!面对诱惑,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屈服,当然这里仅限于乡色。作品好不好,写序的我说了还不算,只有请读者读完《乡色高黎贡》,才可以说得出来或者感受得到,毕竟审美因人而异。

最后祝愿义马在隆阳大地甚至整个保山大地上的创作“一马当先”,坚守好寂寞的文学阵地,为文学而战!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