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最好的美德——散文集《橄榄鸽》序
师建明
人生或许就有若干的机缘吧,振王与我隔山隔水隔了十余年兵龄,却是很缘分地共同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指导员。
今天用的这个题目,是我很慎重地从他的书中抽出来的一句话。我相信,读者在读了这本散文集之后,会赞成我的选择。
从哀牢山与横断山的余脉夹缝中走来,振王从扔下牧鞭到拿起枪、握起笔,中间是一整座绿意盎然的警营。正是警营这所大学校和他本人的禀赋,把振王锻造为一个作家:一个在武警部队中已经写出了一点名气的作家,一个承诺了爱、使命和责任的作家。
一个用钢枪当了特等射手的战士,一个用笔墨成为作家的战士,一个从连队直接调往总队机关的战士,这是一个多么韧性的时间过程,振王硬是凭借一身的硬功,把三个具象的行为过程,紧攥并把玩于手心。这一切既显得有些玄乎,却也是那么平凡与实在。
实实在在的东西或成果,是不需要吹嘘的,就文学方面的收获而言,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于1991年3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生命线》,1993年5月又出版散文集《同路人》,今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散文集《橄榄鸽》。这些作品,都是以爱祖国、爱警营和爱生活为支撑点的,读他的作品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些牢固的支撑人生的框架。振王在一种良知中坚持,默默地坚持着一个战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责任,并且在语言世界中靠近崇高,实现理想点滴的可行性和现实性。这一切或许显得极其简单,但在商品文字和雷同文字流行传诵的时候,他所珍视的是一扇能洞悉世界的窗口。“就是那面五星红旗,每天在风中把瞻仰者的爱心,沸扬得‘呼呼’作响,那是做中国人的荣耀呵,那是做华夏子孙的骄傲”(《共和国又长高了八米》)。如果没有对生命中的这块土地的深情厚谊,对国家、国人、国旗的真实感受,其诗文是不可能这样掷地有声的。
一个作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生活和个性的语言,说自己要说的话,反映自己该反映的生活。“士兵的名字,是从汗水里打捞起来的”,这是他整整五年基层士兵生活的心灵写照。心灵是没有替代物的,它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作家拼命用自己的热血靠近生活的时候,所喷发的一种特有能量。
他护卫着、承受着、搏击着。他大声地放歌在南高原的红土地上,按照生命的原则,刚毅且执着地使这块血红而充满绿意的土地,更添佳色,一种厚重的、结实的高原气色。
振王的作品始终是充满人情与热情的,那块父母奖励的“春城牌”女式手表,包含的不仅仅是两头架子猪的分量,那种“被寄托的滋味”也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每当想到这种寄托,就会有一种力量源,在生活中汩汩地流淌……”处处渗了情,透着意,渗着真与善的协和。振王就是在这种着墨过程中,跋涉在“诱人的旅途”中的。旅途虽然诱人,却充满了负重与艰辛,振王将这一切都转化为思考,欢乐的、忧伤的、光明与阴郁的。他在追求着叙述的朴实,这与他朴实的生活作风是很契合的。
振王所拼命营造的氛围,就是一种生命的氛围,弥散着极强的生命气息,在绿地中延伸着、抒发着和体验着。红土地上的绿色警营需要一批像振王一样热情而自觉的作家,为官兵而歌、为警营而歌,为我们的部队作一串历史的标记,留下一个个或轻淡或厚重或明晰的时代印痕,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社会的、历史的责任。在过去的岁月里,振王为我们驻滇武警部队的创作已经做了自发且自觉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点,是大家共识并给予充分肯定的。
我只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中,起好“龙头”作用,让云南武警乃至全国武警部队的文学创作的“龙尾”奔放洒脱地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