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特”字显力量——《施甸文化》特刊《共产党员的典范——杨善洲》印象
捧读《施甸文化》特刊《共产党员的典范——杨善洲》,第一感觉就想说几句感言,哪怕是不成熟和偏颇的话语。
总体印象是:小刊物,大气魄。
2011年2月14日,得到《施甸文化》特刊,那是一个激动的日子。第二天,我就在QQ签名里留下这样一段话:昨晚的情人节过得非常热闹和丰富,好一大群人相聚在“好大一个家”,为好大一本书——《施甸文化》特刊《共产党员的典范——杨善洲》而举杯。
特刊以187个页码的篇幅,全景式地凸显了杨善洲同志不忘本色、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先进事迹和人格魅力,彰显了老书记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风骨风貌和思想境界。特刊共分为“特别刊登”“榜样”“时代骄子”和“杨善洲之歌”四个专栏。从栏目设置看,已经基本满足了特刊内容的需要,从不同层面入手,多视角地展示老书记最为动人的平民情怀。
“特别刊登”专栏发表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贾治邦和云南省相关领导对宣传杨善洲事迹所做的重要批示。这是“解密”式的重要文件披露,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据我所知,李源潮曾对如何进一步学习杨善洲事迹做过三次批示,特刊选刊两次批示,有所保留,避免了锋芒毕露,这是编者的智慧。
“榜样”一栏刊登了施甸县委书记李元标的《“三个一辈子”铸就青山不老松》、县长徐鹏声的《朴素清廉铸楷模,一生为民暖人间》两篇学习体会文章。作为施甸县的两位主官,在特刊上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和感悟感言,具有引导大家学习的积极作用。李元标书记所总结归纳的“三个一辈子”感悟,道出了学习杨善洲事迹的真谛。徐鹏声县长“两铸”——一生铸就爱民心,一心践行党的宗旨;老骥伏枥铸大爱,满山暖情驻人间,同样是对老书记精神实质的一种有效解读。
“时代骄子”专栏,作为这期特刊的主干部分,分别发表了省委原书记的诗词《书赠杨善洲》,程荣芳的《杨善洲同志生平》,杨永强的《杨善洲同志土改工作轶闻》,刘晓静、戴子红的《朴实的地委书记》,张树才、张宏川的《亮山魂》,计盈的《人民公仆,党员楷模————缅怀我们的老书记杨善洲》,以及蒋燎原等人撰写的长篇人物通讯《拓荒者——记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善洲》,还有杨善洲事迹报告团成员的演讲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可谓构架稳固,血肉丰满。
在这个部分里,全文推出叙事体长诗《公仆本色》,这是一般县级刊物无法企及的一次大气磅礴的诗歌亮相。一部完整的长诗,如果只是七零八落的“节选”,就会落入“小家子气”的俗套中留下遗憾。长诗犹如一条奔腾的大江滚滚而去,一泻千里。在洋洋洒洒的五万多字里,基本概述了杨善洲清贫而“富有”的一生。长诗以“润泽的生命”“无声的岁月”“不变的誓言”“鲜活的形象”和“难尽的话语”等五个诗章组成,叙述、展示和刻画了杨善洲老书记的人生之痕、心灵世界。
“杨善洲之歌”选发了张晓平、肖正伟、闵承龙、张庆茂、吴佳丽、段龙山、徐幸山、赵周英、徐永标等词、曲作家的作品13首。突出了杨善洲同志大公无私,勤政廉政的光辉一生。
特刊的出版,是宣传杨善洲事迹以来的一次相对集中的杨善洲事迹展示,特刊具有思想性、史料性、时代性、艺术性等特点,对进一步宣传杨善洲事迹、研究杨善洲精神有着可鉴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特刊发行之后,正好巧遇保山正在召开“两会”,因此及时发放到各位委员、代表手中,受到大家的欢迎,嘉许不断,好评如潮。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读了“特刊”后,心里就蹦出孟子的这句话。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士雅客都在身体力行着传统儒家精髓,他们一生都在追求作为“君子”的完美人格。如千年之前身处江湖之中的杜甫、居庙堂之高的范仲淹就是最好的榜样。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具有平民情怀的地委书记杨善洲,在绝大多数的群众心里,是被认可了的公仆形象。天地之间一杆秤,当秤砣是老百姓时,杨善洲就是秤杆;而老百姓是秤杆时,杨善洲却是秤砣。二者之间,非常容易平衡。已故的杨善洲老书记,就像他绿化了万亩山林之中的“幽兰芳草”,会给世人心灵、精神、思想带来无限清新、芳香、温馨的气息。
这些仅属于个人的感受,在后来被更多的读者所领悟,或者推崇。王灿发来信息说:泪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水。长诗《公仆本色》乃泪水所化。张国军也说:这是一部在保山缺少先例的长诗,真是可喜可贺。风波岛说:长诗的完整版出来就好,可以多约几篇评论,写什么、怎么写,无所谓,有人站出来说话就成。人家会怎么写,其实不难猜测,我自己一定要与众不同,敢玩真的,不然,宁可不写。老实说,这部长诗的评论不好写,不敢保证写好,也不敢保证能够发表,却一定保证“真”。因为你我早已不是为物质而写的年纪了,也不是那样的人,只求留点真东西给自己,正如杨善洲留给世界的真实自我一样。
文友安成甚至调侃:昨天喝了点酒,今天酒还在脑中,看你的《公仆本色》,看着看着,酒就从眼里一滴一滴流下来,把脸烧得比喝酒时更红。再看董保延先生写的诗评《走向崇高》,酒又从眼里流进了体内,滚烫得让人只想冲锋!过了一天,他继续呼喊:善洲这坛老酒,你把它酿得又醇又香。
惠泽兄倾心地诉说着:坚守生命的操守,唯其坚守,所以感动;唯其坚守,所以力量。平凡如你我,犹如家乡地里的一坨泥巴:明知不会在大厦的顶端,毅然融入大地的固执。这是平凡的坚守。向生命如杨善洲者致敬!
当然,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会是仁智各见,公婆自持一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味说好或称是,反而不正常。涉及杨善洲老书记的事迹、资料搜集整理就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工作着,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和心血。每个人、每个组都有自己辛勤之后留下的文章,然而,特刊容量有限,都要在同一时间的同一期杂志刊登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望以后在《施甸文化》陆续选刊,或者结集出版又一本特刊。
特刊强调了“特”字,而没有成为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这是幸运的。假若一定要说缺憾的话,觉得少了一个“民间故事”专栏。民间故事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的特殊魅力又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鉴于这样的出发点,建议《施甸文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出版一期“杨善洲故事专刊”,以满足大家对老书记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当然,成功不意味着完美。客观地讲,特刊还存在校对不细和个别史料不够准确等问题。不过,瑕不掩瑜,作为杨善洲这样大公无私的共产党人,我们还能更多地苛求什么,甚至是责难什么呢?!
写到这里,也该打住了,更多的评说,应该留给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