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诗意入梦——读赵振王诗集《红土之上》

枕着诗意入梦——读赵振王诗集《红土之上》

彭愫英

好久没有读诗歌了。捧起搁置在案头的诗集《红土之上》,挑剔的目光久久打量封面,红色的土地、遥远的村庄、蓝色的天空、熟悉的田野……翻开扉页,逐字逐句读,渐渐地,我迷在诗句里,无法拒绝澜沧江畔长大的马锅头的儿子赵振王从胸腔里奔涌出来的诗情。

滇西古道上,马锅头的后代沿着先人的足迹,唱着马帮情歌。静静的雨夜,心旌摇曳在旋律里,徒步盐马古道的情形浮现眼前,“嘚嘚嘚……”马蹄声惊起古栈道上的“紫花”,小紫蝶四散而去,裹着音符翩翩飞舞。月色撩人中的响鼻,将山寨的酒香随风飘送,裹着披毡的诗人,昂着一颗不屈的头颅,用心将诗路铺陈。安坐在火塘边,就着微辣的酒和苦荞粑粑的清香,倾听诗人呓语,我用月光编织山寨的美梦。

热血喷发的诗句,让我触摸到一个思索的灵魂。他怀着爱情,孤独地行走在诗的王国里。我不能不为这样的洒脱和伟岸心仪:“我的足迹/被谁捧在手里/并告知我有一股/浓浓的澜沧江味道//我栩栩如生地站立成/一棵槐树的样子/像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我曾一次又一次徜徉在滇西北盐马古道,对马帮文化情有独钟。诗人赵振王的诗集《红土之上》,其盐马古道之行的诗句引起我的共鸣。古彝人创造的黑井,千年盐文化史,让一位沿着祖先脚印走来的彝族诗人,内心翻滚着如海的情愫。李阿召和黑牛的传说,让他感慨人与动物的动人爱情故事。诗人少年时的活泼身影落在眼眸深处,那踮起脚尖摘青梅,蘸着黑井的盐吃得津津有味的形象令人难忘。随着诗人的心绪,这样的心声让人生发淡淡的隐忧:“面对黑井/我无心寻找盐兴县的风光史/光了的山脉/盐味太重/重得让我抬不起头来。”

组诗《悠悠古道的方向》,诗人在杉阳古镇亮如铜镜的青石板上领舞。踩着诗人的脚印前行,澜沧江的涛声抹不平蹄印,负重的领头马那宽容平和的目光,将雨夜的韵味拉长,马蹄凹槽诞生带有马粪的诗句,将阅读的心紧紧吸引。博南山上插下的“令箭牌”觉路遥,诗歌让千年古道绽放光芒。“南方丝绸之路”,板桥镇小巷深深,寻梦勇气令人动容。从杉阳的五更上路,翻越博南山,下十八盘,过霁虹桥,天黑赶到保山,经怒江的双虹桥再爬行高黎贡山,古驿道上响着枪声,攀枝花红艳崇山峻岭。与马蹄声并肩而行的诗人,即便是爬着,也要走回家门。

沿着诗歌,嗅着盐味,我找到了熟悉的家园。赤脚走在红土地上,我永远是依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正如诗人赵振王的喜怒哀乐,率真和毫不矫饰。

相似的心境和采风路上的思索,将怒江畔一次短暂的聚会,牵出惺惺相惜的情谊。同饮一江水长大,心时时处处在大爱的歌唱里,即使与诗人不能常相聚,总会在对文字的痴恋里时时邂逅。

难以从心头淡忘这样的体会,从滇西北到滇中的夜行,月光从车窗外挤进来,将人在路上的孤独拥在怀里。目光追随着明月,记忆深处泛起丝丝缕缕的温馨与痛苦……阅读《红土之上》,有雨的湿润,也有月光的柔美。已经是凌晨2点了,我合上诗集,思绪如雨篷上滴答作响的雨声。我轻轻地哼起《古道马帮》,心湖流泻月光,风透过雨帘不回头。

真实而又自信的诗人赵振王,根须深植红土地,被苏帕河的滋润,经云岭山脉的独特锻打,从彩云之南嵌入的迷人的磁性歌声,让他的诗变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他的生命之火燃烧了激情,点燃了诗。

我走着/从不嫌弃前方遥远/ 我唱着/从不嫌弃声音跑调/ 我活着/从不嫌弃生命卑微/我的呼吸和行为/正在进行时/或哭或笑/我把自己当风当雨/摆在土地上。

向东,向西,诗歌所到之处,俯拾一位彝族汉子对红土地的眷恋;向南,向北,诗歌所到之处,血液奔涌着一位军旅作家的心声。小心翼翼捧起《我》这首诗歌,在凌晨的黑暗里,在雨水的伴奏中,枕着诗意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