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年,赵振王脱下穿了27年的军装,由军队转业到地方,走进了水电行业。“当我从和平事业过渡到光明事业之后,工作岗位和服装的颜色都变了,只有热爱诗歌的心,一点没有变。”在祖国西南边陲这片红土高原上,他又成为水电事业的歌唱者和水电文学的先锋。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给我们奉献了他的第四本诗集《红土之上》。
干一行,爱一行,每一行都能够激发他的诗心。听听他的朗诵诗《苏帕河颂》,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对劳动者创业的歌唱:“流血流汗不流泪/创业的风采,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天辟地/在不通电的山沟里/酿造光明。”读了他的《除夕的苏帕河》,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所捕捉的那一个个鲜明的意象:“苏帕河,默默地流淌/流淌光明/把云岭大地/点亮了,捂暖了/从此,高原的四季/夜夜睁着眼睛。”品品他的《在回苏帕河的路上》,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投身新的事业当中的那种激情:“茄子山/你把我筑成/一座大坝/储存火热青春//苏帕河/你把我打做/一个彩结/释放无尽热能。”
在这片红土高原之上,万事万物似乎都能够激发他的诗歌灵感,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抒情物。看到美景,他忍不住要赞美,如《诗情芒宽》《六库之夜》《翠湖》等;走在旅途,他忍不住要记述,如《与黑骏马同行》《围着南湖,我一直行走》《迪庆纪行》等;遇到节日,他忍不住要反思,如《打开茅台,为建军节助威》《灾后的儿童节》《让诗歌告诉妈妈,今天是母亲节》等。无论是《丽鸟》,还是《空城》,也无论是《祥云的色彩和味道》,还是《悠悠古道的方向》,他都能将这些客观事物化为诗情,写成隽永铿锵的诗歌。善于捕捉诗情,善于借助客观意象抒发真善美之情,这正如他在后记《道路和阶梯》中所说的一样:“源于故乡、泥土、澜沧江、怒江,以及军营、士兵、哨所,还有水流、涛声、电站、光芒等抒情物,在不断变化中刺激、提携和培育着我的激情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