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药理学基础
第一节 药理学概述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和药物效应
二、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三、药物的效应关系
四、药物作用的机制
五、受体学说
六、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七、药物安全性评价
八、临床药效学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治疗方案设计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二、患者的生理因素
三、患者的病理状态
四、其他因素
第二章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基础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相关模式
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一、治疗指数低、毒性大、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
二、体内消除按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的药物
三、患有肝、肾、心脏等疾病
四、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时
五、联合用药
六、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
七、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具有遗传差异的药物
八、其他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二、给药个体化
三、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四、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
五、药物遗传学监测
六、判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七、法律、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鉴定依据
第三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拟胆碱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第二节 抗胆碱药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
第三节 拟肾上腺素药
一、α、β受体激动药
二、α受体激动药
三、β受体激动药
第四节 抗肾上腺素药
一、α受体阻断药
二、β受体阻断药
三、α、β受体阻断药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与抗惊厥药
一、镇静催眠药
二、抗惊厥药
第六节 抗精神病药
一、氯丙嗪
二、奋乃静
三、癸氟奋乃静
四、三氟拉嗪
五、硫利达嗪
六、氟哌啶醇
七、氟哌利多
八、五氟利多
九、匹莫齐特
十、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十一、舒必利
十二、硫必利
十三、氯氮平
十四、奥氮平
十五、喹硫平
十六、利培酮
第七节 镇痛药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二、人工合成的镇痛药
三、其他镇痛药
第八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
二、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
三、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
第四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
一、硝酸酯类
二、β受体阻断药
三、钙拮抗药
第二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调血脂药
二、抗氧化剂
三、多烯脂肪酸类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二、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四、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第四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正性肌力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三、减轻心脏负荷药
四、β受体阻断药
第五节 抗高血压药
一、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
三、其他类抗高血压药
四、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第五章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第一节 止血药
一、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二、甲萘氢醌
三、氮甲苯酸
四、酚磺乙胺
五、抑肽酶
六、凝血酶
七、三甘氨酰基赖氨酸加压素
八、硫酸鱼精蛋白
第二节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一、肝素钠
二、肝素钙
三、尿激酶
四、华法林
五、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六、藻酸双酯钠
七、低分子肝素钠
第三节 血浆及血容量扩充药
一、作用
二、临床应用
三、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
四、制剂和用法
第四节 抗贫血药
一、铁剂
二、叶酸类
三、维生素B12
第五节 升白细胞药
一、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二、低分子肽/氨基酸/矿物质
三、肌苷
第六节 抗血小板药
一、阿司匹林
二、双嘧达莫
三、噻氯匹啶
四、氯吡格雷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
六、阿昔单抗
七、依替巴肽
八、替罗非班
第七节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中药
一、改善造血功能药
二、提高血容量药
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药
四、止血药
第六章 作用于其他内脏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一、支气管扩张药
二、抗过敏平喘药
三、抗炎平喘药
第二节 祛痰药
第三节 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
二、外周性镇咳药
第四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抗酸药
二、H2受体阻断药
三、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四、黏膜保护药
五、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五节 泻药与止泻药
一、泻药
二、止泻药
第六节 止吐药
一、5-HT3受体阻断剂
二、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