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ARB)用于治疗HF,不仅能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还可防止和逆转心室的重构,提高心血管的顺应性等。临床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ACEI及ARB是目前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药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它们的作用特点基本相似。

【抗HF药理作用】

ACEI抑制血液及局部组织中血管紧张素I(AngI)向血管紧张素II(Ang II)的转化,使血液及组织中AngII含量降低,从而抑制了AngII的缩血管效应,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减少醛固酮生成,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前负荷;AngII及醛固酮水平的下降,可抑制心肌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化,有效防止和逆转心血管重构,改善心功能。ACEI还能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血中缓激肽水平升高,缓激肽可促进NO和PGI2生成,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临床应用】

ACEI是目前治疗HF的基础药物,对各种心力衰竭患者均适用。既能缓解HF症状,改进生活质量,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降低病死率,还可延缓无症状的早期心功能不全的进展,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对心肌梗死后伴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减少HF的发生率,同时明显提高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生存率。

【不良反应】

ACEI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高血钾症、低血压、咳嗽、肾功能不全和血管神经性水肿。除了水肿和双侧肾动脉狭窄之外,应用ACEI治疗HF无绝对的禁忌证。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常用的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及厄贝沙坦。本类药物的作用与ACEI相似。药物通过直接阻断AngII受体,从而阻断AngII的一系列效应,阻断其促心肌细胞增生作用,可延缓或逆转心血管重构。不良反应较少,无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反应。常作为对ACEI不能耐受者的替代药物。

(三)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常用的药物是螺内酯。螺内酯是一种保钾利尿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阻断心血管的醛固酮受体,抑制醛固酮的效应。研究表明HF患者血中醛固酮的水平可升高20倍,大量的醛固酮除了有水钠潴留效应外,还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刺激蛋白质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引起心脏及大血管的重构,加速心脏功能恶化;另外,其还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增加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可能性。临床观察发现,HF患者加用螺内酯可防止左室肥厚时心肌间质纤维化,明显降低病死率。螺内酯与ACEI合用于心力衰竭则可降低AngII及醛固酮水平,对预后改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