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
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有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两种。抗精神病药主要是用于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药物,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第1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①吩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奋乃静、硫利达嗪、盐酸三氟拉嗪及长效制剂氟奋乃静癸酸酯、哌泊噻嗪棕榈酸酯等)。②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及长效制剂五氟利多等)。③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④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等。这些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相当有效,但有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良反应。第1代抗精神病药主要为多巴胺2(D2)受体阻断药,其他尚可阻断α1受体、α2受体、M1受体、H1受体等。主要适应证有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分裂样精神病、躁狂发作、谵妄和智力障碍患者的行为障碍、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妄想性障碍等。
其局限性为:①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②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一般疗效不佳,甚至可引起阴性症状。③不能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阳性症状。④引起锥体外系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较多。⑤患者依从性较差。
第二,第2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除了阻断多巴胺受体外,还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5-HT2)受体阻断作用,因此也称为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它们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常用的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对第1代抗精神病药有适应证者也可应用这类药物,避免了第1代抗精神病药的某些缺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较少影响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因此应用日益广泛。但也有缺点,主要是:①某些第2代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②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
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各种精神病性障碍的急性发作、复发和病情恶化的病例。如疗效不满意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则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适当增加剂量。已达治疗剂量而仍无效者,可考虑换用另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的抗精神病药。
(2)经上述治疗,若疗效仍不满意,则考虑两种药物合用,以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有所区别的药物合用较好。达到预期疗效后仍以单一用药为原则。
(3)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均应注意治疗个体化,因人而异。
(4)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正确评价疗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适当处理并调整剂量。
(5)对精神分裂症等病程冗长的疾病,给药时一般由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有效治疗量。药物调整速度和幅度,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性质而定。疗程应充足,急性期治疗至病情缓解后,应有相当时间的巩固治疗,然后才可适当减少剂量作较长时间维持治疗,一般不少于2~5年,以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