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与药效的相关模式
2025年08月10日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相关模式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呈直接关系
在多剂量给药达到稳态的情况下,血液中药物浓度与作用部位浓度达平衡状态,这时可以用纯粹的药效学模型来描述血药浓度-药效关系。例如对数线性模型,该模型提示在20%~80%最大效应范围内,效应强度和血药浓度的对数呈近似的线性关系,即:
E=A logC+B
式中E为药物效应强度,C为血药浓度,A为直线斜率,B为常数。
(二)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
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都符合上述公式,某些药物的药物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升高,即所谓滞后现象。某些药物在单剂量给药的情况下,药物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最为常见,这种滞后现象常由下述原因所致。
1.药物向效应部位分布需要一定的平衡时间
如果效应部位处于血管分布较少、血流慢、流量小的周边室,药物从中央室进入周边室作用部位就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使药物浓度趋向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药物效应滞后于药物浓度的现象。例如,地高辛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一开始便处于峰值状态,而地高辛向心肌的分布一般需要6 h左右才能达到平衡,此时血药浓度已经下降,但是地高辛却在血药浓度较低时呈现最大药物效应。
2.药物的间接作用
很多药物到达效应部位很快,但起效很慢,这是由于药物需通过间接作用于某一活性递质才能起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血药浓度的变化和药物效应的变化在时间上就可能不一致。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来分析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的原因,如华法林的抗凝血效应。华法林可抑制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合成,使其体内浓度降低而产生抗凝作用,但华法林不影响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分解,而这种分解过程速度很慢,所以通常在给药后数日华法林才呈现出最大抗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