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止血药

四、止血药

(一)三七

1.药理作用

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

2.临床报道

治上消化道出血:三七静脉注射液(每支2 mL,含生药1 g)8~12 mL加入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10例,结果:治愈102例,药效不明显8例,其中8 d内大便隐血转阴93例,平均转阴天数为5.98 d。

(二)白芨

1.药理作用

白芨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能显著缩短动物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形成时间,并加速红细胞沉降率。白芨静脉注射后,能使末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从而有修补血管壁损伤作用,而又不致阻塞较大血管内血液的流通。白芨对组织的局部反应性很小,所形成的血栓5 d左右能被自然吸收。白芨止血作用与其所含胶状成分有关,其作用原理可能是物理性的。

2.临床报道

(1)治肺结核咯血:白芨粉口服,每次3 g,每日3次。治疗13例,大多于1~3 d内达到止血效果。

(2)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白芨粉2~4 g口服,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1~2个疗程。治疗21例,结果:咯血控制、咳嗽减轻、痰量显著减少。

(3)治上消化道出血:①用及竭散(白芨粉4.5 g,血竭粉1.5 g)治疗94例。结果:有效90例,无效4例,止血天数平均为2.6 d。②黄及散(生大黄、生白岌,按1∶3配伍,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每次3 g,每日3次,空腹服。适当配合一般对症治疗,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07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8.13%,治愈率为64.48%,止血时间为2.16 d。其中93例轻、中度出血者全部有效,与对照组(西药)比较,均有显著差异。③白芨50~100 g,煎成胶冻状溶液约500~1000 mL,待药液温凉时顿服或分3次口服,3~7 d为1个疗程,或检查大便潜血阴性时停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消化道出血70例。结果除1例因频繁呕吐,无法服药,入院24 h内死亡外,其余病例均在1~3 d停止出血,3~5 d大便潜血转阴。④乌及散(乌贼骨、白芨、枳实等量,共研细末并过筛),每2 h15~30 g加入冰盐水100 mL中从胃管注入(急性胃出血时,下胃管清除胃内血液),出血基本停止后可加入普通盐水中并延长间隔时间,或改为每10 d口服本药5~10 g。治疗脑出血致应激性胃溃疡出血30例,结果: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第1周治愈加显效率为63%,与对照组(用西药)比较有显著差异。

(4)治鼻出血:用独圣散(白芨30 g,研极细末,取适量药末用冷开水调拌,糯米粥尤佳,捏成条状)治疗。将药条塞入患侧鼻腔,保留2 d左右,两侧均出血轮换鼻塞,治疗13例。结果:上药1次治愈7例,2次治愈5例,效果不详1例。治疗期间不要着凉,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烈日下操作和情绪激怒。

(三)仙鹤草

1.药理作用

仙鹤草所含仙鹤草素有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计数略有增加。

2.临床报道

治上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红枣10只,每日1剂煎服,白芨粉每日3次吞服,部分病例佐以补中益气汤。治疗100例,结果显效为70%(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阴性),其中1~3 d转阴占28.57%,4~6 d占41.43%,7 d以上占30%。

(四)紫珠

1.药理作用

紫珠有止血作用,能增加血小板,缩短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并抑制纤溶系统。

2.临床报道

(1)治上消化道出血:止血1号(紫珠草、椹木、蒲公英,每支含生药30 g)每次2支,每日2~4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329例,结果治愈71.1%,总有效率为89.1%,平均血止天数为3.2 d,血止高峰在第3天,本药对脾不摄血型的效果尤好。与对照组(用西药和输血)比较有明显差异。

(2)治血证:紫地宁血散(紫珠草、地稔),每次8 g,每日4次。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05例,结果:治愈280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治疗咯血40例,结果:治愈14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子宫出血58例,结果:治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与安络血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增强(P<0.05~0.01)。

(五)大蓟

1.药理作用

大蓟炒炭后能缩短出血时间。

2.临床报道

(1)治血尿:大蓟草加姜酊制成片剂(每3片含生药15 g),每日3次,每次3~4片,用药2 w以上无效立即停用。治疗各种血尿3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74.3%,其止血效果较安络血、维生素K等略佳。

(2)治上消化道出血及肺结核咯血:用血见宁(大蓟根、椹木叶膏、白芨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窦慢性胃炎等出血)及肺结核咯血共369例,结果治愈率达84.3%,平均止血天数为5 d。

(六)小蓟

1.药理作用

小蓟能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2.临床报道

治鼻出血:用棉球蘸小蓟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烂面或溃疡面的出血点,每天更换3~4次。治疗麻风性鼻出血34例,结果痊愈24例,药效不明显10例,一般出血停止在4~14 d,鼻中隔溃疡面愈合在21~23 d内,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七)地榆

1.药理作用

地榆炭具有明显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的作用,能促进胃肠道黏膜、局部创面出血停止。地榆炒炭后,鞣质几乎完全被破坏,故其止血作用可能尚有其他成分参与。地榆煎液具有直接的促聚作用,能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临床报道

(1)治肺结核咯血:①加味甘地汤(炒地榆12 g,白茅根60 g,生甘草6 g,百草霜6 g)水煎分2次服,止血效果尚满意。②用地榆3 kg,加水煎2次,过滤浓缩至12 L,每次30 mL(生药7.5 g),每日4次,儿童酌减,或地榆浸膏片每次5片(每片含生药1.5 g),每日4次,待血止后续用2~3 d,忌服蛋白类饮食(如牛奶、鸡蛋)。治疗136例(其中浸润性104例,包括23例用6-氨基乙酸无效者),结果:汤剂74例,血止72例,无效2例;片剂62例,血止60例,无效2例,无效中有2例因呕吐而停服。平均止血天数为4.2 d,观察显示地榆还有镇咳祛痰作用。

(2)治上消化道出血:①地榆、白芨、云南白药各1 g,研末过筛后混合,每次3 g,每日3~4次,于大便隐血试验3次转阴后停药。治疗100例,结果:有效95例,无效5例,无效中3例为胃癌,2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地榆煎剂(地榆70 g制成煎剂200 mL),每日3次,每次10 mL。治疗溃疡病大出血20例,结果:止血效果良好,用药5 d以内止血者6例,6~10 d者9例,11~15 d者3例,16 d及以上者2例。最短3 d,最长29 d。

(3)治子宫功能性出血:1例患者曾服中西药无效,换用地榆45 g、醋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4 d后血止纳增,续服3剂痊愈。

(4)治拔牙术后出血:地榆炭2 g,细辛1 g,血余炭增,冰片0.1 g,加工制成地榆明胶海绵剂。治疗40例,结果3~5 min即可止血。

(八)五倍子

1.药理作用

五倍子所含鞣质能凝固组织蛋白质而呈收敛作用,还能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从而血液凝结而奏止血功效。

2.临床报道

(1)治上消化道出血:①五倍子6 g煎成100 mL,分3次服,每日1剂。治疗33例,结果:1 w内大便隐血转阴者29例,9~11 d转阴者3例,平均转阴时间为4.79 d,无效1例。与对照组(用西药)有明显差异。少数患者服五倍子时有恶心感,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便秘,对肝、肾功能无影响。②复方五倍子液(五倍子15 g,诃子5 g,明矾5 g)用内镜注入,治疗240例,结果:急性呕血、便血者70例,注药5~10 mL后立即止血者69例;因胃病症状做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注入本药止血者70例,胃镜下黏膜活检出血量较多用本药局部止血者100例,均1次用药止血。用药平均量为4 mL。本药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最好,局部使用无不良反应。

(2)治拔牙后出血不止:五倍子粉末适量撒于创内,用于54人(63只牙),结果止血效果满意。3~5 min拔牙创口表面即为一层黄白色薄膜所覆盖,血液凝固于薄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