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开展TDM,根据血药浓度及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变化调整给药方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减少或避免药物毒性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采用固定剂量给药,即每天2~3 g,分3~4次给药,此种给药方案经常导致不良反应或中毒。20世纪70年代开展TDM以来,改变了传统经验模式,即不再开固定剂量处方,而是根据TDM调整给药方案,使普鲁卡因胺在预防和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又如按常规剂量、经验给予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大多高于或低于治疗水平,只有12%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治疗浓度范围,通过TDM调整给药剂量后,可使95%患者的血药浓度在治疗浓度范围,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有人报道,通过TDM及给药个体化,可使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地高辛中毒率由44%下降到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