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药
(一)川芎
1.药理作用
川芎及所含川芎嗪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使扩大型血小板减少,接近正常值,血小板凝集数也明显减少;又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TXA2合成酶。阿魏酸亦有类似作用,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血小板和血浆中cAMP含量,减少TXA2的合成。此外,川芎还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与其能减少静脉壁内的白细胞黏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等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有关。川芎能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干重和湿重。川芎嗪、阿魏酸亦能明显抑制血栓形成。
2.临床报道
(1)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复方川芎注射液(川芎、赤芍药、丹参、当归提取有效成分),每日500 mL,静脉滴注,1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 d,以3个疗程为疗效观察时间。治疗400例。
结果:语言障碍178例,治愈、好转、无效分别为148例、21例、9例;大小便失禁20例,治愈、好转、无效分别为18例、0例、2例;吞咽障碍18例,治愈、好转、无效分别为17例、0例、1例;呛咳81例,治愈、好转、无效分别为80例、0例、1例;瘫痪基本治愈73.8%,显效10.5%,好转10.25%;脑栓塞11例,治愈为6例,显效为3例,好转为2例。
(2)治脑血栓:川芎嗪(川芎1号碱)100 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 d为1个疗程。治疗228例。
结果:川芎嗪与癸酸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6.9%与76%。
(3)治急性脑栓塞:10%川芎注射液(每10 mL相当于生药1 g)30 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为2 w,高血压者口服降压药,颅内高压加用脱水剂。治疗134例。
结果:痊愈51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30例,无效18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二)赤芍药
1.药理作用
赤芍药提取液和赤芍总甙有抗凝作用,能明显抑制内源、外源凝血系统和凝血酶活性。赤芍药与α-儿茶精、没食子酸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质量减轻。赤芍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影响血小板表面活性和凝聚性。赤芍总甙能使血浆复钙时间延长。赤芍801的有效成分没食子酸丙脂能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赤芍药中所含赤芍精具有降低冠心病患者全血黏度的作用,对红细胞带电荷减少的冠心病患者,能使其红细胞表面电荷呈增加倾向,从而减少红细胞的聚集性。
2.临床报道
(1)治急性脑血栓形成:赤芍药801(赤芍成分之一,即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酸丙酯)180 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50~500 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63例,总有效率约为92.01%,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组。
(2)治外伤血栓性静脉炎:赤芍药、白芍药、甘草各25 g,局部淤肿加丹参12 g,红花6 g,归尾9 g;局部发麻加地龙9 g,土鳖虫6 g;面部发凉加附子6 g,干姜3 g;全身发热加银花、蒲公英各12 g;久病体虚加黄芪12 g,党参9 g。水煎分服,药渣加三花酒适量炒热外熨,治疗11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例。疗程3 d至1个月,平均11 d。
(三)丹参
1.药理作用
丹参及其有效成分能影响多种凝血因子,降低血浆黏度,调节细胞电泳率及红细胞压积,改善血液流变,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酶原而产生纤溶作用。
2.临床报道
(1)治血液高凝状态:丹参注射液16 mL(每1 mL含生药1.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24例癌症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结果:显效6例,好转16例,无效2例。
(2)治脑血栓形成:①丹参注射液5 mL(含生药5 g)加入10%葡萄糖注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维生素类及对症处理。治疗24例,结果:基本痊愈10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及死亡各1例。与其他对照组对比,本治法疗效最好。②复方丹参注射液16 mL(含生药丹参和降香各16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32例,结果:有效28例,无效3例,死亡1例。
(四)当归
1.药理作用
当归及所含阿魏酸钠能显著抑制ADP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是阿魏酸钠对促进血小板聚集的血小板释放5-HT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血小板中cAMP的浓度,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烷A2(TXA2)的生物合成。当归能使血黏滞性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缩短。当归及阿魏酸钠有明显抗血栓作用,能使血栓干质量显著减少,血栓增长速度减慢;当归水煎剂能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用来治急性脑血栓有显效。
2.临床报道
治脑血栓:当归30 g,鸡血藤3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药15 g,川芎15 g,穿山甲10 g,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疗107例,观察3个月,结果:基本恢复48例,显著好转40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3%。
(五)益母草
1.药理作用
益母草及其提取物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而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缩短血栓长度,减少血栓干、湿质量,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具有较强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能使血浆纤维蛋白质降低,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临床报道
治高黏血症:益母草注射液1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4例,结果: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疗效优于对照组。
(六)水蛭
1.药理作用
从水蛭唾液中提取的吻蛭素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的凝血时间。水蛭素使凝血酶原失活而抑制血液凝固,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水蛭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且对纤溶系统有活化作用,即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降低血栓湿、干质量。
2.临床报道
(1)治脑血栓形成:①水蛭、郁金、川芎按1.5∶2∶3的用量予以破碎、混合,制成0.3 g的片剂,口服6片,一日3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213例,共18个疗程,结果:基本痊愈99例,显效73例,进步5例,无效36例。②水蛭口服液10 mL(含生药水蛭3 g),每日3次,3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对脑血容量的改善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
(2)治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水蛭粉3 g,每日3次,连服4 w为1个疗程。治疗10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6例,全部病例于发病后第3天或住院后第2天用药,其中除2例采用中药复方(含水蛭)和1例曾用甘露醇1天外,均未用其他中西药物。
(3)治血栓性静脉炎:通脉散(壁虎、水蛭)6 g,每日2次,疗程为60 d,治疗前和服药30 d后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20例,结果:痊愈13例,明显好转4例,进步3例。
(七)蒺藜草
1.药理作用
蒺藜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临床报道
治脑血栓病及脑血管病:心脑舒通胶囊(为蒺藜草的提取品,每粒含呋甾皂甙15 mg),每日3次,每次2~3粒,饭后服用,连续服药21 d,总疗程为2~3个月。治疗脑血栓病70例,结果:痊愈46例,显效18例,进步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14%。治疗脑血管病102例,以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的症状有效率达93%。
(八)红茶
1.药理作用
红茶有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防止血小板黏附、降低血糖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2.临床报道
治心血管病伴纤维蛋白增高:心脑康(为红茶提取有效成分)泡饮剂(每包含红茶提取物250 mg),每日1包,泡服2~3次;或胶囊剂(每粒含红茶提取物125 mg),每次1粒,每日2次,宜于早、中饭后服用。治疗21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1.3%,其中显效率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