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
(一)解热作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37℃左右的恒定水平。病理状态下,各种致热源(内毒素、过敏物、炎症、损伤等)刺激中性粒细胞,使产生与释放内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于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本类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合酶(COX,PG合成酶),使PG合成和释放减少,体温调节点下移,并增加散热使体温恢复正常。故本类药物只降低发热患者体温,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发热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反应,且热型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不能见热就退;但高热或持久发热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伴有头痛、失眠、谵妄或昏迷等症状,小儿高热易发生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此时适当应用本类药可降低体温、缓解并发症。但本类药只是对症治疗,需同时注重病因治疗。
(二)镇痛作用
当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缓激肽、组胺、PG等多种致痛致炎因子,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其中的PG既是致痛致炎因子,也可增敏痛觉感受器。本类药抑制PG的合成与释放,发挥镇痛作用。镇痛部位主要在外周,镇痛强度中等,只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但因不产生欣快感,无躯体依赖性,不抑制呼吸,故临床广泛应用。
(三)抗炎、抗风湿作用
除苯胺类药物外,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是抗风湿治疗的首选药物。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病程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仅有对症治疗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不仅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还会增强血管对致炎因子的敏感性。本类药通过抑制PG合成而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
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等一系列生理反应。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使PG合成减少有关。选择性影响COX-2的药物则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