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药
泻药是指能刺激肠道蠕动或软化粪便、润滑肠壁,促进粪便排出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容积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是能使肠道内容积增大,刺激肠壁而导泻的药物。
代表药物:硫酸镁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硫酸镁给药途径不同其作用和用途完全不同。
(1)导泻:口服后,其Mg2+和不易被吸收而在肠内形成较高的渗透压,从而阻止水分的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反射性地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加强而产生泻下作用。其导泻作用强大、迅速。常用于急性便秘、促进肠内毒物的排出及服用驱肠虫药后加速虫体排出。
(2)利胆:口服33%硫酸镁或导管直接导入十二指肠,能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反射性地引起胆总管括约肌松弛及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产生利胆作用。可用于阻塞性黄疸和慢性胆囊炎。
(3)抗惊厥:注射给药后,Mg2+既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又能减少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导致骨骼肌松弛。临床常用于破伤风和子痫所致的惊厥。
(4)降血压:注射给药后,Mg2+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5)抗炎消肿:50%硫酸镁溶液局部敷患处可抗炎消肿。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导泻时因刺激肠壁易致盆腔充血,故月经期、孕妇慎用。
(2)大量应用本药可引起脱水。
(3)注射过快或过量,血镁过高,引起中毒,表现为中枢抑制、腱反射消失、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等。一旦出现应立即静脉缓慢注射钙盐抢救。
(4)对于肾功能不良者,镁离子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应选用硫酸钠。
代表药物:硫酸钠
硫酸钠(芒硝)导泻机制同硫酸镁,但作用较弱,因无中枢抑制,临床多用于口服中枢抑制药中毒的导泻。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本药安全。心功能不全者,禁用本药。
(二)刺激性泻药
代表药物:酚酞
酚酞(果导片)口服后与碱性肠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钠盐,刺激肠黏膜,促进肠蠕动,同时抑制水分的吸收,产生导泻作用。适用于习惯性便秘,临床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偶致过敏反应、肠炎、皮炎及出血倾向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损害心、肝、肾。
代表药物:比沙可啶
比沙可啶与酚酞同属二苯甲烷类泻药,口服或直肠给药后,转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在结肠产生较强刺激作用。适用于急性、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该药有较强刺激性,可致胃肠痉挛、直肠炎等。
(三)润滑性泻药
代表药物:液状石蜡
液状石蜡口服不被吸收,能阻止肠道中水分的吸收,使粪便稀释变软,同时润滑肠壁使粪便易于排出。适用于老人、痔疮及肛门手术者等的便秘。长期应用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及钙、磷的吸收,故不宜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