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α受体激动药
(一)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肾上腺髓质仅少量分泌,药用为人工合成品。化学性质不稳定,类似AD。
【体内过程】
口服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并易被碱性肠液破坏,故无吸收作用。皮下或肌内注射因收缩血管作用强烈,吸收很少,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注射迅速被突触前膜再摄取或被COMT和MAO破坏而作用短暂,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以维持疗效。
【药理作用】
主要激动α受体,对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乎无作用。
1.对血管的作用
激动血管α1受体,使全身小动脉、小静脉收缩,以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为明显,其次是肾血管。此外,对脑、肝、肠系膜及骨骼肌血管也呈收缩作用。冠状血管主要因心脏兴奋使腺苷等代谢产物增多而舒张,其次因心脏输出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冠脉被动舒张。
2.兴奋心脏
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但是在整体情况下,可因血管收缩而使心率反射性减慢。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肾上腺素少见,大剂量也可引起。
3.升高血压
小剂量静脉滴注,因兴奋心脏,心排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此时因血管收缩不剧烈,故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差增大。较大剂量使用时,因血管强烈收缩致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升高。
【临床应用】
1.休克和低血压
目前去甲肾上腺素在休克治疗中已不占重要地位,仅用于神经源性休克早期、过敏性休克、应用血管扩张药无效的感染性休克及药物中毒(如氯丙嗪、酚妥拉明)等引起的低血压,切忌大剂量或长时间应用,以免因血管剧烈收缩而加重微循环障碍。
2.上消化道出血
取本药1~3 mg,适当稀释后口服,可使食管或胃黏膜血管明显收缩而产生局部止血效应。
【不良反应】
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静脉滴注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或药液外漏,都可因局部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应严格避免上述状况,如注射部位出现苍白、疼痛等缺血现象,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局部热敷,以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注射,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2.急性肾衰竭
用药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可导致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急剧减少以致严重缺血,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甚至无尿。故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严密监测尿量、血压以及末梢循环状况,一旦尿量少于每小时25 mL,应立即减量或停用,必要时以甘露醇等脱水药利尿。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少尿或无尿患者禁用。
(二)间羟胺
间羟胺(metaraminol)又名阿拉明(aramine),本药性质较稳定,在体内不易被MAO破坏,故作用时间较长。主要激动α受体,对β2受体作用弱。也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其主要特点是:①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作用弱而持久。②对心率影响不明显,可因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地使心率减慢,不易引起心律失常。③肾血管收缩作用较弱,不易引起急性肾衰竭。④可静脉滴注,也可肌内注射给药。常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良好代用品,用于各类休克早期或其他低血压。
(三)去氧肾上腺素和甲氧明
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苯肾上腺素)和甲氧明(methoxamine)均为人工合成品。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其作用类似但较弱而持久,减少肾血流量作用也更为明显。可静脉注射,也可肌内注射。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因收缩肾血管作用强烈,故抗休克少用。去氧肾上腺素还能激动瞳孔开大肌上的α1受体,产生扩瞳作用,用于检查眼底,与阿托品比较,其扩瞳作用快、弱、短,一般不升高眼内压、不引起调节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