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二、药物作用的二重性

(一)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指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机体恢复正常。根据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分为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和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菌药物清除体内致病病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的治疗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或病因未明时,对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治疗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3.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

用药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可部分起到对因治疗的作用,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但需注意病因,或者作为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如肾衰竭患者的透析治疗。

(二)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多数ADR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可以避免。少数较严重的ADR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治疗目的、用药剂量大小或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为以下方面:

副反应(si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剂量合理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这与药物效应选择性低有关,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不良反应。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药物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ADR。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会增加临床治疗风险。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胎(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的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停药或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现象(rebound phenomenon)。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回升。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指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的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的杂质。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用药前常用作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质的不良反应,与遗传有关,属于遗传性生化缺陷。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现在知道这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的患者,服用磺胺类药物会引起溶血反应。

药物耐受(drug tolerance):指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适应性状态和结果。当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该药物的反应性减弱,效价降低;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性和药效,就必须逐步增加用药剂量,这种通过叠加和递增剂量以维持药效作用的现象,称为药物耐受。对于化疗药物,则存在病原体产生耐受的问题,称为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或抗药性。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又称药瘾(drug addiction),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患者为了谋求服药后的精神效应以及避免断药而产生的痛苦,强制性地长期连续或周期性地服用药物。

WHO(世界卫生组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按与其正常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A、B两型。

A型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病死率低。临床上出现药物副反应、毒性反应、过度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等皆属于A型ADR。

B型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它是和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而病死率高,如药物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属于B型ADR。

WHO又细划了药物不良反应,除A、B型外,又增加了C型(迟发不良反应)、D型(时间不良反应)、E型(停药型)、F型(治疗意外失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