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生理因素
2025年08月10日
二、患者的生理因素
(一)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在代谢和整体反应功能方面有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因为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和对药物敏感性的改变,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患者用药量为成年人的3/4。儿童用药量首先考虑体重的差异,通常可按比例折算,也要注意儿童对药物的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婴儿特别是早产儿、新生儿,由于肝药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药物的消除及持续时间延长。
(二)性别
不同性别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明显的差别,如女性,她们的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用药应特别注意其特殊性。
(三)营养状态和精神因素
在营养不足、体重减轻的情况下,由于血浆蛋白不足,结合药物能力较小,肝药酶活性较低,甘氨酸、半胱氨酸与药物结合能力低下,故对药物作用较为敏感。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乐观的情绪对疾病的痊愈产生有利的影响。相反,如果患者对疾病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悲观失望,往往就会降低治疗效果。
(四)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
不同种族的人甚至同种族的不同个体,对某一药物所需的治疗剂量可相差很多倍,这种种属或种族间的不同称为种属或种族差异,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有的人对小剂量某种药物即产生强烈反应,称为高敏性,而有的人则需很大剂量才能反应,称为高耐受性,还有人对药物的反应与常人有质的不同,称为特异质。对个体差异大而且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应实行剂量(或用药方案)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