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剂量

药物剂量可以决定药物和机体组织相互作用的浓度,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药物的浓度越高,作用也越强;相反,剂量越小,作用就越小。

(二)药物剂型和制剂

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一般来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液吸收快;在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同一药物,即使剂量相等,剂型也相同,但由于各个制剂的处方或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不同批号的产品其疗效及毒性也会有所差别。可采用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评价制剂之间的效价。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F=(D/A)×100%。A为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所能达到的浓度,D为口服相同剂量药物后体循环所能达到的浓度。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填充剂的紧密度、赋型剂及生产工艺等,生物利用度是用于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

(三)联合用药

在临床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其目的不外乎为增强疗效或对抗不良反应。一般来说,联合用药的结果,表现为药理作用或毒性相加,或大于相加,统称协同作用,前者称为相加作用,后者称为增强作用。反之,作用或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四)配伍禁忌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引起药理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用药安全,这种情况称为配伍禁忌。无论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必须注意分析,加以妥善处理。

(五)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使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发生改变,凡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必将影响药物的作用。如消化道pH的改变影响药物吸收;促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可使地高辛和核黄素加速通过十二指肠和小肠而减少吸收,而抗胆碱药则相反;金属离子药物(钙、镁、铝、铋、铁、锌等盐)可与某些药物(四环素类、青霉胺等)形成螯合物,使药物不能吸收等。又如某些药物可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从而阻碍其他药物结合或使其他药物自结合物中置换出来,致使后者的游离百分数升高而显示较强效应。再如代谢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分为酶促作用和酶抑作用,具有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有氨鲁米特、巴比妥类、卡马西平、苯妥英、扑米酮、利福平等;具有酶抑作用的药物有别嘌醇、氯霉素、西咪替丁、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红霉素、氟康唑、氟西汀、酮康唑、甲硝唑、保泰松、维拉帕米、胺碘酮、氯丙嗪、丙米嗪、美托洛尔、奋乃静、普萘洛尔、伯氨喹、奎尼丁、丙戊酸钠、甲氧苄啶等,以及乙醇排泄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具有同样排泌机制的药物间可存在排泌竞争。肾血流对药物的经肾排泄有重要影响,如非甾体消炎药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减慢肾血流而影响一些药物经肾的排泄,使其作用加强并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