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生素B12

三、维生素B 12

维生素B12(钴胺素)是一类含钴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由于钴原子所带基团不同,维生素B12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氰钴胺、羟钴胺、甲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素,后两者是维生素B12在体内具有辅酶活性的活化型,也是血液中存在的主要形式。药用的维生素B12为性质稳定的氰钴胺和羟钴胺。

【体内过程】

口服维生素B12必须与胃黏膜分泌的糖蛋白即“内因子”结合,进入空肠被吸收。胃黏膜萎缩导致的“内因子”缺乏可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起恶性贫血。在通过小肠黏膜时,维生素B12与蛋白解离,再与转钴胺II(TCⅡ)结合存于血液中,转运至肝脏后,90%的维生素B12与转钴胺I(TCI)结合,贮存于肝内,其余则由胆汁排泄,主要从肠道排出,可形成肝肠循环。注射时则大部分经肾排出。

【药理作用】

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体内维生素B12主要参与以下两种代谢过程。

第一,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甲硫氨酸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甲硫氨酸合成酶(或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为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维生素B12缺乏时,N-甲基四氢叶酸上的甲基不能转移,导致甲硫氨酸生成受阻,一方面影响四氢叶酸的再循环,使得叶酸代谢循环受阻,导致叶酸缺乏症;另一方面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堆积,产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第二,5′-脱氧腺苷钴胺是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的辅酶,能催化甲基丙二酰CoA转变为琥珀酰CoA,后者可进入三段酸循环。当维生素B12缺乏时,甲基丙二酰CoA大量堆积,后者结构与脂肪酸合成的中间产物丙二酰CoA相似,结果合成了异常脂肪酸,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损害症状。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及肝脏疾病等的辅助治疗,或与叶酸联合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脏近曲小管管周间质细胞生成的糖蛋白,分子量为34 kDa。现临床应用的为基因重组的产物。EPO与红系干细胞表面的EPO受体结合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①促使骨髓内红系祖细胞加速分化为原红细胞。②加速红细胞分裂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③促进骨髓内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④通过位于肾脏的感受器对血液中氧含量的变化起调节作用,即在失血、贫血、肺心病所致缺氧情况下,可促进体内产生EPO,从而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临床主要用于肾衰竭需施行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也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化疗和艾滋病药物治疗引起的贫血。EPO不良反应少,可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细胞比容增加过快、血黏滞度增高所致的高血压、血凝增强等,需检测红细胞比容。此外偶可诱发脑血管意外、癫痫发作。其他可出现瘙痒、发热、恶心、头痛、关节痛、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