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案

健脾活血法治疗冠心病案

袁某,女,57岁,汉族,已婚。2012年9月3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前区隐痛2年余,加重伴乏力、下肢水肿半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胸闷、心前区隐痛不适就诊于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曲美他嗪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后,症状略有改善。半年前劳累后感胸闷加重,时伴心前区隐痛、心慌,后背不适感,周身乏力,双下肢尤甚伴沉重感,神疲懒动,进食后即困倦欲眠,脘腹痞闷,双下肢浮肿且下午加重,纳呆,头昏眠多,大便不成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重大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可。双眼睑无浮肿,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7次/分,律齐,心音偏低,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壁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脏未触及,腹部包块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腹部叩诊正常,叩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胫前凹陷性浮肿,双足背动脉搏动尚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淡,舌苔白厚,脉沉涩。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ST-T改变。

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脾虚湿困,心脉痹阻)。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辨证分析]此案患者忧思劳倦伤脾,脾气虚衰,脾虚失运,水湿运化不利,则湿邪内聚,湿邪重浊趋下,故双下肢浮肿;湿浊留滞心脉,心脉运血不畅,故见胸闷、心慌、心前区隐痛;湿浊流注肢体关节,则周身乏力,双下肢沉重感,湿邪阻滞清窍,则头昏、神疲懒动,困倦欲眠;湿阻脾胃,运化无力,故脘腹痞闷,纳呆,舌脉均为脾虚湿困征象。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活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5g 山药12g

莲子肉10g 白扁豆12g 薏苡仁15g 炙甘草6g

泽泻10g 桂枝10g 车前草15g 牛膝10g

冬瓜皮15g 丹参15g 川芎10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二诊:2012年9月10日,患者胸闷减轻,无明显心前区隐痛,乏力神疲亦减轻,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只觉双下肢沉重感较明显,饮食乏味,大便排便不畅,睡眠较前减少,仍有头昏沉感,舌暗,苔白,脉沉。前方加石菖蒲10g,佩兰10g开窍化湿醒脾,水煎服,日1剂,继服7剂。

三诊:2012年9月17日,患者精神奕奕,述已无神疲乏力,仅偶感轻度胸闷,无胸痛心慌,双下肢浮肿完全消退,无下肢沉重感及头昏,纳食、睡眠均正常,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去车前草、冬瓜皮继服半月,诸症皆除。随访1个月,患者症状未见复发。

【按语】脾主运化,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液不能被正常布散而停滞于体内,便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正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本病病机为脾虚湿困,脾不运化,湿邪困阻心脉而引发胸痹。治疗予益气健脾、化湿活血之法,以党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白扁豆、薏苡仁、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车前草、冬瓜皮利水消肿;桂枝温阳通脉、温化水饮;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牛膝通经利水;加石菖蒲、佩兰开窍化湿醒脾,故可使湿浊水饮消散,脾运复健,水湿运化正常,气行血畅,心脉及周身经脉气血通行无碍,则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