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在心悸病治疗中的运用

整体观在心悸病治疗中的运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发生病变时,脏腑之间又会相互传变,彼此影响。心系疾病虽病位在心,但在生理病理上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息息相关,不能孤立分割。

心系疾病病位在心,但与其他四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五脏之病均能相互影响而发病。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责之于心、脾、肝、肾,邪实责之于痰瘀及寒凝、气滞等,各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关联,导致发病。临床所见多虚实夹杂,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治病必求于本,标本同治,才是论治之关键。华明珍教授主张治疗过程中应详审五脏偏差,阴阳虚实气血状况,标本兼顾、综合治疗,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心悸病的治疗无不体现整体观的运用。

心为君主之官,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主中州,主灌四旁,如脾气失调,运化不健则不能奉心化血,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可见诸虚损之证而气血不能养心。对于脾虚不能生化之证,华教授主张治疗当健脾以益气血,使气血充足,心得养而悸自除,方如下:太子参18g,黄芪18g,当归15g,赤芍12g,白芍12g,郁金10g,酸枣仁24g,远志10g,云苓10g,龙眼肉10g,麦冬15g,川芎10g,首乌藤18g,苦参12g,龙齿18g,炙甘草10g,方中太子参、黄芪、云苓、当归、龙眼肉补脾益血扶助正气以治其本,首乌藤、龙齿、远志宁心安神以治惊悸,血不足可见虚热之象,加用苦参、麦冬清热养阴以合阳,加用赤芍、白芍、郁金、川芎行气解郁、活血凉血以助血行。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止悸之功。

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若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血失和,痰瘀气滞交阻,或兼肝肾阴虚,则阳亢生热,炼液为痰,痰热扰心,可见枢机不利,传导失职,心失所养。治疗以养血疏肝,定志安神。华教授自拟逍遥方如下: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云苓10g,白术10g,薄荷6g,香附10g,酸枣仁18g,远志10 g,枸杞15g,丹皮10g,栀子6g,甘草6g,方中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薄荷、香附养血疏肝,健脾祛湿,丹皮、栀子清血分虚热以安心神,枸杞、酸枣仁补精血以养心,远志安神,甘草和中,全方共奏养血解郁安神止悸之功。

若后天失治失养日久波及先天,或先天禀赋不足,均可导致心病及肾,或肾病及心,终致心肾同病。肾乃全身阴阳气之根本,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则心悸不宁;肾阳不足,则心阳亦虚,阳虚饮结水泛,格阳于外,均可致心悸病的发生。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必致心火独亢,热扰血脉,心神失养,可见心悸、胸闷、烦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方用华教授自拟滋水复脉饮如下:生地黄12g,熟地黄12g,山萸肉12g,炒山药12g,炒丹皮12g,云苓9g,泽泻9g,炒川连6g,肉桂2g,当归9g,酸枣仁15g,丹参12g,白芍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五味子9g,甘草3g,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炒山药、炒丹皮、云苓、泽泻、当归、枣仁、丹参、白芍滋补心肝肾之精血养阴以制阳,少量肉桂以温化精血,使肾水上腾以济心火,炒川连清心君之亢热,生龙牡、五味子收敛固涩使心火下潜,心肾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则心悸自除,全方共奏清热养阴止悸之功。

如肾阳亏虚,必致心阳不振,命门火衰。心阳不振,寒邪内生,凝滞血脉,心神失养,可见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唇甲青紫、舌胖有瘀斑、脉沉而涩等。治以温补心肾阳气,活血行滞以止悸。方用华教授自拟强心复脉饮加味:太子参15g,麻黄6g,附子6g,细辛3g,川芎10g,赤芍12g,柏子仁12g,远志10g,云苓10g,丹参15g,黄芪18g,苦参15g,甘草6g,方中太子参、麻黄、附子、细辛、云苓、黄芪温补心肾阳气,川芎、赤芍、丹参活血祛瘀,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苦参清虚热治悸以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养心、化瘀行滞止悸之功,使肾阳得复,心阳旺盛,气血流畅,心有所养,则悸痛自止。

由此可见,心悸的发生发展与脾、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及脏腑失调所产生的痰浊、瘀血、水湿、气滞等致病因素息息相关。最终体现在心之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生病变。因此本病治疗须注重脏腑同治,阴阳相配,不拘一脏治五脏,注重五脏相关,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协调全身脏腑功能,方为治病求本之治,方能切实提高疗效。

总之,心悸病位主在心,但与其他四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责之于心、脾、肝、肾功能失调,邪实责之于热、痰、瘀、水、寒凝、气滞等实邪扰神,各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关联。临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详审五脏偏差,根据机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状况,分清虚实、标本、主次、缓急而灵活运用,治病必求于本,才是论治之关键,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